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1. 大同 - 怀来 - 天津南特高压工程开工,京津冀能源转型再添强劲动力

本文聚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大同 – 怀来 – 天津南 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的开工建设,详细介绍了工程的线路走向、建设内容、投运时间等基本信息,阐述了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能源转型、资源配置、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还提及了工程采用的先进技术和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 3 月 18 日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大同—怀来—天津南 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一工程犹如一颗关键的棋子,将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推动能源转型提供坚实且有力的保障。

据国家电网相关负责人透露,大同—怀来—天津南工程有着清晰明确的线路走向和建设规划。它起始于山西省大同市,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跨越河北省的燕山山脉和海河流域等复杂地理区域,最终抵达天津市滨海新区。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大同、怀来、承德、天津北四座变电站,同时对天津南变电站进行扩建。新增变电容量达到 1800 万千伏安,新建双回线路长度为 770 千米。该工程在 2024 年 9 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按照计划将于 2027 年 6 月建成并投入运行。届时,华北地区将新增一条贯通山西、河北能源基地与天津负荷中心的能源“大动脉”。这条“大动脉”的出现,将进一步完善华北特高压主网架结构,满足山西、河北电力送出和天津电网负荷增长的需求,全面提高京津冀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抵御严重故障风险的能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电力支撑。

山西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矿产基地,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而冀北地区新能源资源同样十分丰富。该工程的建设,能够推动山西、冀北新能源的外送消纳,促进地区优势资源的开发与转化,提升华北区域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这对于促进山西、冀北地区加快开发优质新能源资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可靠的能源电力保障。据预计,到 2030 年,仅京津冀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和最大负荷就比 2024 年分别增长约 21%和 43%。工程建成后,华北区域特高压送电能力将提高至 2100 万千瓦,这将有效优化华北负荷中心能源供应格局,提高环首都经济圈电力供应能力。

大同—怀来—天津南特高压工程的开工建设,更是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积极行动。山西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而地处河北北部的冀北清洁能源基地是“十四五”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工程建成后,可推动山西、河北地区 800 万千瓦光伏、风电外送消纳,每年可促进新能源电量消纳超 146 亿千瓦时,替代燃煤消耗 445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181 万吨。这不仅有力支撑了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还对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推动三地共同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

在技术方面,该工程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 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深化电网建设“六精四化”常态长效机制,全面应用先进标准化设计、施工成果,以科技创新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工程具有诸多技术创新亮点,首次大批量应用最新自主研制的特高压低噪声电抗器,首次在特高压交流工程中全面应用户内全封闭组合电器。这些创新举措有力带动了电力装备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巩固了我国特高压电力装备技术领先优势,从而带动产业链转型升级、驱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从经济社会效益来看,工程动态投资达 230 亿元,这一巨大的投资规模直接拉动 GDP 增长超 450 亿元。工程涉及设备制造、勘测设计、建筑安装等单位上百家,提供就业岗位超 1.8 万个。这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对于推动共同富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增进人民福祉具有积极作用。

截至 2024 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已建成“22 交 16 直”38 项特高压工程,为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面对大同—怀来—天津南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公司将充分发挥集团优势,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精益管理,全力确保工程优质高效推进,全面加快电网发展和能源转型。

本文介绍的大同 – 怀来 – 天津南 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开工意义重大。它不仅完善了华北特高压主网架结构,保障京津冀电网安全稳定,还促进了新能源外送消纳,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在技术上带动电力装备产业升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国家电网也将全力推进工程,加快电网发展和能源转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1. 大同 - 怀来 - 天津南特高压工程开工,京津冀能源转型再添强劲动力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