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湖心讲堂2025春季公开课在郑州开讲的相关情况,展示了科学与艺术在此次公开课中的融合,包括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等科学知识的讲解、艺术家对艺术魅力的解读,以及学者们关于“AI语境下的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对话,还提及施一公重返母校省实验中学的情况及对学生的勉励。
当科学与艺术这两颗璀璨的星辰相遇,会擦出怎样绚烂的火花呢?早在百年之前,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就给出了他独到的见解:“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上相遇”。时光流转至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目睹了人形机器人欢快地扭起秧歌,《哪吒2》一路高歌猛进刷新百亿票房,中国的DeepSeek更是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傲然挺立。这些鲜活的事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人工智能的强大加持下,科技与艺术已然在山顶相逢,呈现出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壮丽胜景。
3月29日,备受瞩目的西湖大学湖心讲堂2025春季公开课在郑州盛大开讲。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西湖大学湖心讲堂首次走出浙江,而省外的首站便选择了河南。此次公开课犹如一曲气势恢宏的科学与艺术二重奏,在古都郑州的上空久久回荡,为中原大地带来了一场触动心灵的深层共鸣。
公开课现场的氛围那叫一个热烈非凡。距离正式开始还有半小时的时候,能容纳近千人的会场就已经座无虚席了。不少掐着时间赶来的听众,只能无奈地站在两侧的过道上,全神贯注地聆听这场知识的盛宴。
公开课一开始,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孙立成就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太阳的能量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瞬间吸引着现场观众走进了神秘的光合作用世界。紧接着,孙立成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有了太阳能电池,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太阳能燃料?”他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为大家描绘了数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未来应用场景。在他所勾勒的画面中,田间地头出现了以空气为原料的“化肥厂”,在这里,催化剂如同神秘的黑键,阴离子交换膜好似灵动的白键,共同谱写出一曲绿色氢能的华美乐章,奏响了人类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进行曲。
随后,我们的视线从科学的殿堂转向了艺术的花园。回到老家河南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在悠扬动听的乐曲声中,引领着观众们踏上了一场追“韵”之旅。在他细致入微的解读下,古老的宫商角徵羽,以及贝多芬那如诗如画的《月光》,都幻化成了一场触动心灵的雅韵,让人们沉浸在艺术的美妙世界中无法自拔。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需要艺术吗?”这个问题,周海宏给出了坚定而有力的答案:“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要艺术,因为艺术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在AI时代,感性素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也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西湖大学湖心讲堂2025春季公开课的问答环节,一个问题引发了全场的好奇:“人类能不能通过光合作用代替进食?”在这个环节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西湖大学人工智能领域教授张岳与两位主讲嘉宾一同登台,四位风格各异、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围绕“AI语境下的科学与艺术”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对话,深入探讨了科技与艺术之间如何相互启发、相互赋能。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将理性与人文关怀完美结合呢?积极参与这场头脑风暴的社会大众中,有中学生提出了疑问:作为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是一所充满创新活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其愿景是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他呼吁学生们在丰富多元的课程学习中,将数理基础与人文社科知识融会贯通,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广阔的视野。施一公还透露,西湖大学在衡量人才时,并不单纯看重数理化成绩,在招收本科生的具体要求上,把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摆在了学科基础之前。
当被问到“未来从事科研,需要具备怎样的特质?”时,施一公坦诚地回答道,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也就是一个“轴”字,要坚定地选择自己的目标,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3月28日,施一公重返河南省实验中学,深情地为同学们开讲。这已经是他40年前毕业之后第八次回到母校了。他感慨地说:“今年对我来说意义非凡,1985年,我从省实验毕业前往北京读书,40年后,看到省实验中学的蓬勃发展,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施一公一现身,省实验中学瞬间变成了大型“追星”现场,在热烈的掌声中,有学生拿着为施一公精心绘制的肖像,满怀期待地想要一个鼓励的签名。
施一公还勉励同学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研究的长远目标,摒弃短视的功利主义,为人类前沿探索增添星火之光,为人类文明进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提醒同学们,不要以狭隘的功利思维看待大学,也不要用应试教育的态度对待“科学家之梦”,要树立一生做科学研究的“长跑”思维,掌握好科学方法论和批判性思维。他承诺,西湖大学将竭尽全力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成长支持。
本文围绕西湖大学湖心讲堂2025春季公开课在郑州开讲这一事件,展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公开课上,科学家带来了关于光合作用等科学知识的精彩讲解,艺术家诠释了艺术的魅力,学者们进行了跨界对话探讨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此外,施一公重返母校省实验中学,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和人生目标。此次公开课不仅促进了科学与艺术的交流,也为学生和社会大众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