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的国家级非遗长子鼓书,介绍了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讲述了代表性传承人刘引红的艺术经历,以及年轻一代如王晨曦的传承故事,还提及当地在剧本创作和传承发展方面的举措,展现了长子鼓书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的新活力。
这是长子鼓书《小两口回娘家》的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会堂大剧场内,气氛热烈非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引红携手3名演员依次登台,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绝伦的长子鼓书《三圣公主争位》。“灵湫庙,庙门高大又庄严,坐落在发鸠山下房头村外边……塑下三位女神像,慈祥之中显威严……” 13分钟的剧情犹如跌宕起伏的画卷,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紧紧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这部由长子县文化馆精心打造的原创剧目,从作词、设计音乐到排练,前前后后准备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凝聚了众多人的心血。
长子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在2020年,它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实至名归。长子鼓书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说唱艺术,拥有着超过200年的悠久历史。它以独特的方言说唱和乐队伴奏的演出形式独树一帜,板式丰富多样,唱腔更是精彩纷呈。既能够演绎情节复杂的大书,也可以演唱短小精悍的小段,说的是百姓身边的事儿,唱的是百姓心底的情,因此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无论是节日的欢庆、庙会的热闹,还是嫁娶的喜悦、做寿的祥和,都少不了长子鼓书的精彩表演。
早在2011年,长子鼓书就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节目如《金镯玉环记》《包公案》《徐公案》等更是脍炙人口。目前,长子鼓书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45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传承体系。
回归本真 雅俗共赏
每周五晚上7点半,对于长子县居民张海英来说,是一场固定的艺术约会。她总会准时来到县文化馆的“周末艺苑”,沉浸在鼓书的美妙世界中。
这一天,刘引红带来了她的成名作《小两口回娘家》。“碧荷依依叶连根,溪水潺潺迎春风儿,鸳鸯相嬉互挑逗儿,小两口娘家走亲戚儿……”舞台上,板胡、二胡、电子琴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和谐动听。刘引红一手击鼓,一手打板,在不同角色之间自由转换,唱腔婉转悠扬,余韵在剧场中久久回荡。台下的200多名观众仿佛被施了魔法,如痴如醉。当说到有趣之处时,掌声和笑声交织在一起,气氛热烈非凡。“这调调直往心里钻,酸不溜秋,有味儿。”张海英忍不住称赞道。
今年53岁的刘引红,扎着一个利落的长马尾,说起话来眉眼间总是带着笑意,让人倍感亲切。她从14岁就开始拜师学艺,在鼓书的世界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去年,她还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这是对她多年来为长子鼓书传承和发展所做出贡献的高度认可。
“小时候家里穷,学鼓书是为了讨生活。”刘引红回忆起往事,感慨万千。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出门演出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她背着铺盖,一个村挨着一个村地去询问是否需要说书。眼看着太阳渐渐落山,她依然没有找到愿意出钱的村子,无奈之下,只能借住在老乡家里。
但刘引红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她咬牙坚持,继续跟着师傅走乡串户。一开始,师傅让她垫场唱小段,后来她逐渐能够表演两小时的大书。随着演出次数的增多,她在十里八乡渐渐有了名气,老乡们纷纷称赞:“哪里冒出这么个丫头!”
16岁那年,刘引红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才华,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曲艺队。一开始,演出条件十分简陋,搭块板子、挂个喇叭就成了舞台。但她并没有满足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越来越好,她开始置办音响、设备,搭建专业舞台,还配备了灯光、大屏,她的曲艺队也成为了当地最红的队伍。
刘引红三天一个台口,这样的演出节奏持续了24年。直到2012年,第五届中国中部六省曲艺大赛在长治举办,她的艺术之路迎来了重大转折。“比赛办到了家门口,得去露露脸,让专业评委看看长子鼓书到底行不行。”长子县文化馆找到了刘引红。“那时候对比赛没有概念,没有上过这种舞台。”刘引红心里犯起了嘀咕。
比赛要求必须原汁原味地呈现长子鼓书艺术。为此,长子县文化馆开始精心打磨剧本、音乐。一个月后,刘引红带着曲艺作家暴玉喜创作的《小两口回娘家》战战兢兢地上了台。没想到,表演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她一举拿下了一等奖。
“说实话,一开始并不看好这次比赛。当时觉得鼓书都是些‘老土’艺术,唱词粗俗,难登大雅之堂。”李瑞红原先是一名音乐老师,后来调到长子县文化馆曲艺室工作,从事音乐创作。
其实,并不是李瑞红一个人有这样的偏见。那时候,街头艺人为了博大家一笑,胡乱加入各种元素,使得长子鼓书变成了大杂烩。
“这样闹下去,鼓书非死不可!”长子县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举办大赛,选树精品队伍。邀请专家评委现场点拨指导,规范演员台风,开展技艺交流,提升演艺水平……渐渐地,老百姓的欣赏品位提高了,民间团体也自动转型,长子鼓书开始回归本真。
如今,李瑞红早就改变了往日的偏见,全身心地投入到长子鼓书的音乐创作中,越写越喜欢。“创作有度,必须遵循传统的板式腔调,我就是重新排列组合,让曲子更好听而已。”他谦虚地说道。
这些年,刘引红带着长子鼓书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她凭借《常回家看看》《山西面食》《腊月天》等作品,获得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全国鼓书学术邀请赛金奖,成为了全国为数不多的获得国内最高奖项大满贯的艺人。现在的长子鼓书活跃在都市乡村,不仅是各类大赛的常客,还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了雅俗共赏的曲艺活动。
新面孔演绎新本子
王晨曦是长治市上党区人,今年25岁,从小就痴迷于戏曲。一开始他自学戏曲知识,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刘引红。刘引红听过王晨曦的几个唱段后,惊喜不已:“好苗苗,嗓子不错。你只要想学,我愿意教。”
2016年正月初五,王晨曦找到了正在下乡演出的刘引红。
“二胡一响,我在后台坐不住,急迫想往台上走。”王晨曦回忆道。“下雪天观众少,你上台试试吧。”刘引红看出了他的心思,第二天上午,便带着乐队,集中排练了一上午。王晨曦要表演的曲目是《罗成算卦》,时长一个小时,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脑瓜子好使。”刘引红倒不担心。
王晨曦个子高,长相帅气,往台上一站就有范儿。“初生牛犊不怕虎,也不知道唱的好坏,反正没忘词。”他说。观众看到有年轻人表演,也觉得很新鲜:“哎,有年轻人呀!”
“我自己的路自己走!”王晨曦信念坚定,高中毕业之后正式拜师学艺。他下定决心闯出名堂,每一场演出都录音,回去反复听反复练。刘引红爱才,创造各种机会让徒弟上台。一开始唱小段,后来唱大书。学了一年半,王晨曦进步飞快,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是师傅对我毫无保留。”王晨曦感激地说。
尽管面临家人的不理解,一度离开舞台,但王晨曦就是“心里放不下”。2019年,王晨曦重新回到舞台,参加了第九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表演《仙翁山上梨花梦》。“比下来,数我不行。”王晨曦没有灰心,他苦练本领,去全国各地展演比赛,去年还入围了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慢慢成为了长子鼓书的后起之秀。
作品是曲艺的灵魂。《三圣公主争位》的剧本作者杨路,多年来一直关注长子鼓书的发展。“现在,本地会写剧本的人越来越少,老拿旧本子去演,怎么对得起‘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面对“剧本荒”,杨路决定先自己上手。
“一开始写的直接不能用。”杨路摆摆手笑道,“长子鼓书用方言说唱,我用普通话来写,拗口得很。”后来,他一点点摸索,从长子的神话故事中寻找灵感,创作了《梦回尧乡》《崔珏断虎》等十几个剧本。“目前还没有最满意的作品,但是会一直写下去,努力打磨精品。”杨路乐在其中。
为了发动更多的力量参与剧本创作,长子县文联还在主办的刊物《精卫鸟》上开设“艺苑”栏目,每月选登新创曲艺作品,成为了鼓书创作爱好者的新阵地。
如今,长子县组建起了一支曲艺创作团队,推出了《小两口回娘家》《山西面食》《起乳名儿》《最后一笔党费》《连翘花开》等近百部曲艺作品,不少作品在各类全国曲艺大赛中斩获殊荣。
厚植土壤 传承有道
这几年,刘引红减少了演出的场次,留出了更多的精力来做传承工作。
每周三下午,她都会准时来到长子县东方红学校讲课。这天,她教学生们说唱《山西面食》,这是她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的曲目。“吃了一碗又一碗,小肚儿吃了个滚滚圆儿,吃饱了吧?吃饱了?松松裤带还能加一碗儿。”刘引红的样子诙谐风趣,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她还将农村的老宅院改装成长子鼓书传习基地,常年招收学员进行教学。“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我管吃管住,给他们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她说。
王晨曦也已经出师,成立了自己的演艺公司,深受观众喜爱,去年一年接了五六十个台口。
为了培养更多长子鼓书的传承者,长子县提出要“保护留人,培养育人,赛事引人,精品聚人”,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团队培养传承、赛事创作交流等方式,支持长子鼓书的发展。
又到周五,长子县文化馆“周末艺苑”小剧场如期开演。长子县一家人曲艺演出有限公司带来了小段《苦果》、大书《乌盆告状》选段等节目。
“我们说书人常年在外奔波,有这样一处传习演出场地,就有了‘大本营’。”长子鼓书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旭芳很喜欢这方舞台。长子县文旅局设立的“周末艺苑”,每周一场,已经办了10年。周五看戏,成为了长子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长子文化氛围浓,老百姓就喜欢听个书唱个曲儿,县里的文化活动一场接一场。”长子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明列举道,过年办春节晚会,元宵节办群众文化展演,夏天有村晚嘉年华,平时有文化惠民演出、“周末艺苑”……长子鼓书一年从头唱到尾。
为了扶持演艺队伍,长子县文旅局拿出专门资金,鼓励长子鼓书团队成立演艺公司。据介绍,对新成立的公司,长子县文旅局优先补贴发放演出服装和乐器,优先购买文化服务,优先纳入文化惠民队伍。
现在,长子县活跃着70余支鼓书演艺队伍,从业人员800余人。听,长子说书人在唱,“打起了简板定鼓音,我们是长子说书人。吃的是那千家饭,走的是那万户门。板一打说的是千年忠奸事,弦一拉唱的是百姓厚道心……情动真处是乡音……”
本文详细介绍了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的国家级非遗长子鼓书,涵盖其历史文化、艺术特色、传承发展等方面。通过讲述代表性传承人刘引红的奋斗历程,展现了长子鼓书从艰难生存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转变。同时,年轻一代如王晨曦的加入为其注入新活力,剧本创作也在不断探索与创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多种举措,为长子鼓书厚植传承土壤,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雅俗共赏的魅力,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