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山西电建32岁团队逆风拓荒,赤峰风电项目创全国纪录

由中国能建山西电建承建的赤峰克旗兴龙20万千瓦风电项目于3月26日实现全容量并网投运。该项目地质和外部环境复杂,面临诸多施工难题,但山西电建的年轻团队凭借担当精神、创新技术和科学施策,不仅攻克难题实现并网目标,还兼顾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为地区能源结构优化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发挥积极作用。

3月26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由中国能建山西电建承建的全国最大单机陆上风电机组——赤峰克旗兴龙20万千瓦风电项目,成功实现全容量并网投运。瞧,那矗立在大地上的风机,犹如守护这片土地的卫士,为当地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此处插入图片:

记者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力建设有限公司了解到,该项目后续将为克什克腾旗热水塘镇送去32万平方米的供暖支持,温暖当地居民的生活。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山西电建的团队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作为践行国家能源安全发展战略和“双碳”战略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山西电建以央企担当为己任,全力巩固新能源全产业链投建营一体化新优势。他们的足迹遍布山地、沙漠、高海拔区域和极寒地带,赤峰克旗兴龙风电项目就是他们挑战自我的又一战场。

这个项目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外部环境恶劣。当地有句俗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克旗雨雪季周期长,风速极其不稳定,这为风机基础施工增添了巨大的难度。然而,山西电建赤峰项目部这支平均年龄仅有32岁的建设团队,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此处插入图片: 项目团队进行吊装。王昕 摄)

项目部人员结合实地数据,反复进行试验,因地制宜地制定施工方案。在基础部分,他们采用1200立方米混凝土进行浇筑,并自主研发了塔筒紧固技术“对称米字双交叉法”,对塔筒进行加固,有效抵御了强风的“威胁”。开工仪式上,项目经理刘彩亮郑重承诺:“‘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并网发电’这是业主的要求,也是我们的目标,开工即决战,军令如山,我们务期必成。”

时间紧,任务重,项目团队推行精细化现场管理模式。他们设立了多个施工小组,分时间段进行现场施工,分秒必争地与大风赛跑。哪怕是在零下17度的深夜里,他们依然展开吊装作业,全力冲刺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并网发电的目标。终于,在2024年12月23日,赤峰克旗兴龙20万千瓦风电项目成功实现并网发电。

除了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项目团队还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山西电建坚持创新引领,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山西省首个风力和光伏发电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加速新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赤峰当地气候复杂多变,风速极不稳定,而吊装需要在瞬时风力6级以下的环境中安全作业。如何高效“等风走”,成为缩短工期的关键。项目团队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联合研发了《风机智能化吊装2.0》系统。其中,“千里眼”局部空域风速风向预测分系统利用电磁波速与风速差,实时“捕捉”吊装作业机位8到12公里周围的风速风向,及时向作业人员发出预警,为应对措施的制定争取了宝贵时间,帮助作业人员数次规避大风风险。

运输道路弯曲且狭窄,项目团队针对运输情况设计个性化方案,采用分体运输的吊装方式,配合防斜吊监测系统,对歪拉斜吊进行智能识别,为项目安全吊装作业拉上了“双保险”。

在项目建设中,山西电建还十分注重生态保护。这里是距离乌兰布统景区仅二十公里车程的塞罕坝北麓,绿野山间,牛羊散落。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项目团队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将原设计的24台8.35兆瓦风机优化为20台10兆瓦风机。这一优化不仅减少了项目建设占地面积,还创造了全国首台最大单机陆上风电机组的“神话”。(此处插入图片: 项目团队在项目现场勘测数据。王昕 摄)

“守护草原生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项目团队将集电线路路径从54.36千米优化为41.52千米,并全部转变为地埋方式。这一优化不仅大幅减少了占地等相关费用,还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草原原生态,让这片美丽的草原在新能源发展的浪潮中,依然保持着原始的魅力。

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贡献绿电5.6亿度、节约标煤16.89万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46.39万吨、二氧化硫5.66万吨、粉尘1.23万吨、氮氧化物8.52万吨,为进一步优化地区能源结构,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详细介绍了赤峰克旗兴龙20万千瓦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投运的情况。山西电建的32岁年轻团队面对复杂地质和恶劣环境,凭借担当精神攻克施工难题,通过创新技术破解吊装困局,同时在项目建设中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优化单机容量和集电线路,项目投产后将对地区能源结构优化和环保减排起到积极作用,充分展现了山西电建在新能源领域的实力和担当。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山西电建32岁团队逆风拓荒,赤峰风电项目创全国纪录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