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27 载母爱坚守,儿童福利院特教老师成就孤儿大学梦,王海英:27 年如一日,为福利院孩子编织美好未来

青岛市儿童福利院特教老师王海英 27 年来如母亲般陪伴照顾孩子们,陪他们走过高考难关,将 15 名孤儿送进大学校门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她对孩子们无私的爱与付出。

3 月 24 日清晨,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四楼,特教老师王海英的声音轻轻响起:“起床了孩子们,赶紧吃完饭要复习功课。”此时的她,腰疼还未痊愈,说话的声音比平时小了许多。可谁能想到,一周前,她还拖着疲惫的身体,陪 18 岁的小静奔赴济南参加考试,在考场外足足站了两个小时。27 年的时光里,她就像一位温暖而坚定的“妈妈”,陪伴着孩子们走过了最艰难的高考之路,先后将 15 名孤儿送进了大学校门。

照片中,王海英正认真地跟小静谈心,眼神里满是关切与慈爱。

严厉的“妈妈”

3 月 24 日一大早,福利院养育楼四楼就热闹起来,王海英那熟悉的督促声在楼道里回荡:“小林去复习一下英语,小军快点穿衣服,我们要去医院了。”听到她的声音,与她同住一个宿舍的小静立刻行动起来,帮盲童小军引路到卫生间洗漱。

四楼宿舍里住着的都是正在上学的大孩子。周一原本是上学的日子,但宿舍里却留下了三个孩子。小静刚刚参加完春季单招,正焦急地等待着录取线的公布;上盲校的小军眼睛发炎了,上技校的小林也感冒了,两人都请了假没去学校。

平日里,王海英不仅要负责照顾大孩子们的饮食起居,还要接送他们上下学。而此时,她自己腰疼的老毛病又犯了,但她顾不上自己去医院,而是先带着小军去看眼病。让她腰疼旧疾复发的原因,正是一周前陪小静去济南参加春季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考试,长途奔波的劳累所致。这已经是她第七次以“陪考妈妈”的身份陪伴孩子参加高考了。

18 岁的小静这次报考的是山东服装职业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王海英带着她提前一天赶到济南,在考点附近找了住处安顿下来。第二天上午考完试后,两人下午就坐火车返回了青岛。

考试当天,小静的手一直在微微颤抖,王海英紧紧握住她的手,轻声安慰道:“别害怕,你平时学得那么扎实,一定没问题的,妈妈会一直在你身边。”

考点学校门口停满了大巴车,大多数孩子都是由带队老师组织统一乘坐大巴车来考试的。考点学校外面是一座高架桥,周围的大马路上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王海英沿着马路走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能找到一个可以歇脚的地方。

眼看考试就要结束了,王海英赶紧赶回学校门口。为了给小静留下美好的纪念,她还充当起了摄影师的角色,举着手机,等着记录小静走出考场的瞬间。就在她全神贯注地盯着校门时,小静突然从身后拍了拍她的肩膀,笑着说:“我在这里,妈妈。”

照片记录下了小静进考场的背影,那坚定的步伐仿佛预示着美好的未来。

看着小静蹦跳着冲过来,搂着自己的肩膀,王海英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笑着说:“应该是发挥得不错。”

“我觉得挺好的,专业课应该能过 200 分吧。”小静自信满满地说道。

“那就好,也不枉我暴走俩小时等你了。”王海英开玩笑地回应着。

陪考回到青岛后,王海英请了一天假,整整睡了一天。因为过度劳累,她腰疼的老毛病又加重了。小静端着一杯水走进房间,内疚地说:“妈妈,我能帮您干点什么?”

看着小静轻轻关上房门的背影,王海英陷入了回忆。她记得第一次见到小静时,她才 15 岁,因为家庭变故,成了一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后来,王海英惊讶地发现,小静的学习基础非常差,英语连基本的字母都会写错,数学计算也成问题。于是,她找来了志愿者给小静辅导功课,又帮她联系了西海岸新区一家中专学校,让她学习电子商务专业。

今年快要毕业的小静进入了实习阶段,王海英让她在福利院实习,大部分时间用来复习功课,继续攻读高等专科,空闲时间还可以帮着照顾院里的小孩子们上课和日常生活。

为了监督小静的学习,王海英在她的书桌旁安装了监控。有时候自己工作忙,就打开手机看看小静有没有在认真学习。有两三次,她看到小静在和别的孩子聊天,就通过手机端喊话:“还不学习?要聊多久啊?”小静则调皮地反驳道:“哎呀,妈妈,我刚开始聊天就被你发现了。”

工作后的孩子们经常回到儿童福利院看望海英妈妈,他们的笑容就是对王海英最好的回报。

孩子们的每一次机会都无比珍贵

在一张整齐的办公桌上,一摞摞学生档案静静地诉说着王海英在儿童福利院 27 年的特教生涯。“他们都是我的骄傲!”提起这些孩子,王海英的嘴角忍不住上扬。

王海英的手机微信里,有两个始终置顶的聊天群。一个群名叫“各宫小主”,里面除了她自己,其余 9 人都是她照看过、已经参加工作的孤儿;另一个群名叫“熊孩子”,里面有 7 个未满 18 岁,目前还在上学、依然生活在儿童福利院的孤儿。

27 年来,她照顾看护过的 22 个孩子中,先后有 15 人考上大学,3 人参军入伍。就业后,有的成为了人民教师、白衣天使,有的成为了网络工程师,还有的成为了公安民警、消防员等等。王海英至今还亲昵地称呼他们“小五”“小六”……都是按照孩子们进福利院时间顺序排名的。

而很多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高考,都是王海英陪着他们走过的。当谈及陪孩子去考试的经历,王老师的眼神中满是坚定与温柔。“福利院的孩子们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同,他们没有父母在身边给予支持和鼓励。但他们同样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每一次考试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机会,我绝不能让他们因为无人陪伴而感到孤单和无助。”

照片中,王海英正细心地给盲童盛饭,那温柔的动作充满了母爱。

每次孩子们参加高考时,王海英的内心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孩子们迎来了展示自己的舞台,紧张的是担心孩子们会因为各种突发状况而影响考试。为此,她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考试用品的采购,到考试路线的规划,再到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每一个细节她都考虑得面面俱到。

为孩子们选择报考专业,王海英也是绞尽脑汁。“每天和他们住在一起,我了解他们的爱好,填报专业也是根据他们的成绩和兴趣爱好相结合。”王海英还记得,有一个男孩有心脏病,他报考志愿时,王海英就建议他报考护士专业,一来学习医学专业、在医院工作对自己的健康有益,再就是男护士比较好找工作。

“还有一次送考,是陪一个孩子考旅游专业。这个孩子非常喜欢旅游。”王海英办公室外的走廊旁边,有一面墙上贴满了她带孩子去陪考的照片,她一一细数着。在这些照片里,孩子们走出考场,把她簇拥在中间,一群人开心地笑着。

每次在前往考场的路上,王老师都会不断地和孩子们聊天,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她倾听着孩子们的担忧和期望,用温暖的话语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到达考场后,王老师还细心地帮孩子们整理好衣服,再次叮嘱他们考试时要注意的事项。

考试结束后,孩子们陆续走出考场,王海英总是第一时间迎上去,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拥抱。无论成绩如何,她都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成绩固然重要,但我更看重的是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他们勇敢地面对挑战,克服了内心的恐惧,这就是最大的收获。”王海英感慨地说。

当“青春期”遇上海英妈妈

孩子们习惯称儿童福利院为“家里”,称王海英为“海英妈妈”。他们会时常在群里跟海英妈妈分享自己的近况,每当看到他们发在群里的荣誉奖状,王海英“感觉心情瞬间就亮了”。

陪孩子们考试只是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福利院的每一天,她都在努力用爱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我心里,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我希望通过我的陪伴和教育,能让他们感受到爱与关怀,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王海英坚定地说。

每年节假日,家里是最热闹的,孩子们这时都会赶来。被礼物包围的王海英也像变戏法一样,做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招待孩子们。她的拿手菜是红烧各种时令海鱼,“孩子们边吃边聊,把盘子吃个底朝天,家里简直成了欢乐的海洋”。

工作的孩子送给王海英的礼物,承载着他们对海英妈妈深深的爱。

马上要到清明假期了,王海英的手机群聊又热闹起来。孩子们早早就在群里商量日期,想着放假要回福利院看望海英妈妈。照顾大孩子可不是件简单的工作,当海英妈妈遇上“青春期”也是一场场斗智斗勇的回忆。

男孩们上中学时,为防止他们沉迷看手机打游戏,王海英每天晚上都会收存他们的手机。小周当时竟狡猾地交了一个模型手机,后来还是被细心的王海英发现。再说起这些往事,小周不好意思地说:“要不是妈妈管得严厉,我哪能考上大学。”

看着照片有感而发,小张回忆起自己的一段糗事:“我刚上初中那会儿,经常逃课出去打游戏,一边盯着电脑屏幕,一边还要注意观察门口,如果发现海英妈妈来找我,就赶紧躲到桌子底下。”

“你还好意思说,那会儿我在学校附近一个网吧、一个网吧地找你,为了不让我找到你,你还经常换地方,可费了我不少工夫。”说起小张的这段小插曲,王海英哭笑不得。

“他们叫我一声妈妈,我得担起这份责任。”王海英揉了揉发酸的腰,心里这样想。窗外,孩子们种在院子里小树刚冒出新芽,在春风里轻轻摇晃,仿佛预示着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青岛市儿童福利院特教老师王海英 27 年来如母亲般悉心照料和陪伴孩子们,陪他们走过高考难关,助力 15 名孤儿考上大学的感人事迹。王海英不仅在学习上给予孩子们帮助和支持,在生活中也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他们。她用爱与责任为孩子们创造了温暖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亲情和关怀,展现了一位特教老师的无私奉献和伟大的母爱。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27 载母爱坚守,儿童福利院特教老师成就孤儿大学梦,王海英:27 年如一日,为福利院孩子编织美好未来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