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上海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展开,详细介绍了“上海智造空间云链平台”的发布情况、相关政策背景、目前工业上楼成果、平台功能及意义等内容。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成为了上海市委、市政府顺应发展趋势、保障新型工业化实施的关键举措。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还能促进产业资源的高效整合与配置。
3月25日,在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暨“投资上海”活动周开幕式上,上海市副市长陈杰正式发布了“上海智造空间云链平台”。这一平台的推出,犹如一颗投入产业发展湖泊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首批上线的59个优质项目,犹如璀璨的明珠,总建筑面积达530万平方米,覆盖了10条重点产业链,为产业资源和产业空间的高效匹配搭建了便捷的信息化通道。
自2023年9月上海市出台《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以来,上海已经构建起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框架。这套框架涵盖了资金办法、产业目录、技术指引、行动方案等多个方面,为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其中,《上海市智造空间产业指引目录》发挥着重要的“指南针”作用。它明确了鼓励上楼的产业门类和限制进入高层厂房的情况,帮助企业在纷繁复杂的产业选择中,精准甄别不同产业上楼的可行性,避免盲目决策。而《智造空间设计指引》则像是一位专业的设计师,提出了园区设计和产业用房通用设计要点,归纳了8大细分产业上楼的适应性要求,指导企业打造出真正匹配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品质空间。同时,市级工作专班成员单位也相继印发相关工作指引及行动计划,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智造空间的打造。
目前,上海在推动工业上楼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全市推动工业上楼总面积超2000万平方米,遴选出智造空间优质项目共217个。这些项目类型丰富多样,既包括制造业企业自建的垂直工厂项目,也有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高品质载体空间的制造业平台类项目。值得一提的是,优质项目中近八成已进入施工关键期,今年将迎来首批项目竣工。此次集中上线的59个项目,总建筑面积530万平方米,覆盖了浦东、宝山、嘉定、青浦等9个区,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10条上海前瞻布局的重点产业链,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
上海智造空间云链平台就像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智慧大脑”。它集成了最新政策文件,汇聚了符合市区协同各区主导产业定位的项目,全方位展示项目的区位条件、建设主体、规划指标、建筑参数、配套情况、开竣工时间等核心要素信息。每个项目都配备了产业服务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就像为企业配备了专属的“服务管家”,便于快速对接洽谈。企业可以通过条件筛选实现精准匹配,大大提升了项目选址落地效率,有效解决了“找空间难”的问题。同时,平台进一步引导企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促进产业的协同共进。此外,系统还建立了动态更新机制,能够实时同步最新政策及新项目信息,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完善功能配置,确保平台始终保持高效、精准的服务能力。
上海智造空间云链平台的发布是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上海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体现。它标志着上海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上海将以平台为纽带,携手全球投资者,共享发展机遇,共建产业生态,共同书写新质生产力的辉煌篇章。
所谓智造空间,是指层高较高、层数较多,在垂直空间布局生产制造功能的产业楼宇。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是上海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2023年9月19日,上海市出台《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智造空间建设,力争三年推出3000万平方米。该平台可为“高精尖、轻生产、低噪音、环保型”适合上楼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上海市优质平台类智造空间的项目信息,帮助选址落地。
本文介绍了上海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举措,重点阐述了“上海智造空间云链平台”的发布情况。该平台首批上线59个优质项目,为产业资源匹配提供信息化通道。上海此前已构建全方位政策框架推动智造空间建设,目前工业上楼成果显著。平台功能强大,能提升企业选址效率,引导产业集聚。其发布是上海推动产业升级的体现,未来将携手全球投资者共促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