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从虚拟场景到职业院校:机器人大脑训练师的人才培养之路,“机器人大脑训练师”崛起:虚拟训练与职业教育的碰撞

本文聚焦于当前蓬勃发展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详细介绍了“机器人大脑训练师”这一新兴岗位,包括其工作内容、训练方式,以及职业院校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展示了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紧密联系。

在当今时代,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我们日常所见那些能够灵活跳舞、快速奔跑的机器人,其背后主要是对“小脑”功能进行了深度的开发与训练。然而,若想让机器人真正融入家居生活,承担起诸如做家务、提供照护服务等具体任务,仅仅开发“小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它们的“大脑”进行强力赋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人大脑训练师”这一全新的岗位应运而生。他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主要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手段,精心训练机器人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旨在让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更具“人性”,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人类的生活环境与需求。

机器人大脑训练师:给机器人建虚拟学校

位于浙江杭州的群核科技,在三维虚拟场景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近年来,该公司将发展重点聚焦于通过人工智能打造空间智能平台。

“机器人大脑训练师”团队虽然成立于去年11月,但随着训练需求的不断扩大,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团队规模便从最初的寥寥数人迅速扩充至如今的十几人。28岁的钱学成就是在今年1月份加入到这个充满活力的团队中的。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在虚拟场景中训练机器人呢?成本和数据收集效率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如果在实际环境中对机器人进行训练,完成一百万次训练可能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而在虚拟场景中,借助先进的算法和AI技术的助力,一天之内就能够完成同样数量的训练。此外,在实际中搭建不同的训练场景,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可搭建的场景数量也非常有限。而虚拟场景则具有极大的优势,它可以基于丰富的数据实现无限演化,为机器人提供更加多样化和全面的训练环境。

“机器人大脑训练师”魏榕介绍说:“我当时做的课题是动态的漫反射全局光照明,将其应用在机器人仿真上,可以让机器人所看到的世界更加贴合现实当中的物理世界。具身智能整个训练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漫长且复杂的流程,所以需要各个专业背景的同事齐心协力、共同协作。”

目前,该团队开发出的虚拟训练场景已经在国内多家具身智能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人形机器人的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市场对相关训练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企业迫切希望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这个领域中来。

群核科技品牌负责人王沛君表示:“我们需要包括像几何建构、3D渲染、空间训练等相关岗位类型的专业人才。我们真诚地希望在校的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具身智能训练相关的事情当中来。”

引进来走出去:职业院校打造人才成长沃土

记者来到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中看到一些学生正饶有兴致地围着两台四足机器人进行观摩学习。带队老师介绍说,他们正在开展社团实训活动。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该校的课程设计理念十分先进,紧密地将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联系在一起。学校许多用于教学的设备和软件,都是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会用到的,这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实际应用场景。

该校不仅积极将前沿产业“引进来”,还大力鼓励学生们“走出去”参与实践。在一间教室里,同学们三五成群,正为几天后即将举行的浙江省职业技能大赛做最后的准备。

学生们通过参加竞赛或者社团活动所完成的项目,在未来有望应用于企业或校园中,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转化。

接下来,学校还计划开设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打造更加丰富多样的AI + 场景教育和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围绕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介绍了“机器人大脑训练师”岗位的诞生及工作模式,强调虚拟场景训练的优势和产业需求。同时展示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引进来走出去”的举措,为产业输送专业人才,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进一步发展。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从虚拟场景到职业院校:机器人大脑训练师的人才培养之路,“机器人大脑训练师”崛起:虚拟训练与职业教育的碰撞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