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描绘了春分时节,全国各地借助科技力量积极开展春耕的生动场景,展示了智慧农业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成果,如湖南沅江用植保无人机防治油菜菌核病、吉林大安用智能化装备改良盐碱地、山东聊城位山灌区数字化调度春灌用水等,还介绍了全国春耕的整体进展情况。
当春风轻柔地拂过广袤的垄亩,如丝的细雨滋润着鲜嫩的新苗,春分这个充满希望的时节悄然来临。此时,从南方到北方的田野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缓缓铺展开来,展现出大自然与人类共同孕育希望的壮丽景象。
在这繁忙的春耕季,我们仿佛能听到科技助力的声音。先听,无人机在“云端”守护着农田。
在湖南省沅江市保民村的油菜基地,一架架植保无人机如灵动的飞鸟般腾空而起。它们带着使命,在油菜田上空有序作业。单台无人机日均作业面积可达500亩以上,这一惊人的效率是人工喷洒的30多倍。想象一下,人工在大片油菜田中劳作,不仅速度慢,而且在油菜盛花期很难进入田中操作。而植保无人机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湖南省沅江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胡建辉向记者介绍:“油菜盛花期就只能用植保无人机进行菌核病的防治。因为人工进不了,用植保无人机就又快又方便,效果又好。”这简短的话语,道出了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沅江市作为湖南省洞庭湖区粮食主产区之一,今年早稻种植面积达40.8万亩。为了更好地开展春耕工作,今年春耕期间沅江市将新购置500台植保无人机,并构建 “无人机 + 农技员 + 农户”三级服务体系。这一举措,无疑将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
在遥远的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我们能听到“铁牛”在黑土中耕耘的声音。这里的工作人员正为盐碱地改造和春耕生产忙碌着。
在农田里,拖拉机牵引着撒肥车缓缓前行,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均匀地被抛撒在地里。与此同时,办公室内的工作人员通过远程监控系统,调整着作业进度,大大提高了备耕生产效率。
中化环境修复(吉林)有限公司大安分公司负责人马亮介绍说:“现在是东北地区的春耕备耕阶段。今年我们依托卫星导航系统,在撒肥车上安装传感设备,实现农机按设定路线精准行走,还能根据不同地块控制撒肥量。通过无人机搭载光谱相机,拍摄光谱数据图,接下来,根据取样信息和多光谱数据图导入作业机械,实现精准变量施肥。不同盐碱地区域投入不同肥力,通过智能化装备应用,我们实现了施肥作业精准调度。”这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应用,让盐碱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再听,麦苗在田间“畅饮”着黄河水。春耕时节,各地逐渐迎来春灌用水高峰。
作为黄河第二大灌区、山东省最大的灌区,聊城市位山灌区持续完善感知网,不断加强精准预测和智慧调度。种粮大户王玉宝说:“我这里是灌区的末端,由于科学调度,今年及时用上了黄河水,为小麦的增产增收也打下了一定基础。”
聊城市是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十分之一。位山灌区作为聊城引黄抗旱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不仅承担了540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还承担向人饮、工业、生态环境供水以及向河北跨流域调水任务。
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杨玉广表示,今年春灌,位山灌区利用数字化手段,精准分析旱情和农作物需水情况,提前引蓄、科学调配,精准预测到灌区下游临清、高唐等地将出现缺墒情况。所以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优先调配水资源,确保黄河水优先送达到临清和高唐。
在田间地头,农业无人机、农机自驾仪、智能水肥管理系统等轮番上“新”,为春耕解锁更多“新”方式,农业生产正由“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迈进。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9.3%,同比高1.1个百分点,比常年高2.6个百分点。据3月13日最新农情调度,全国早稻已育秧32.6%,已栽插3.2%,北方春小麦已开始播种,预计4月上旬东北开始中稻育秧、“五一”前后玉米大豆大面积播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春耕的旋律正在大江南北奏响。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丰收的希望正悄然孕育,丰收可期。
本文通过描述湖南沅江、吉林大安、山东聊城等地在春分时节借助科技力量开展春耕的具体事例,展现了智慧农业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广泛应用。同时,结合全国春耕的整体进展数据,凸显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推动作用,让我们看到了农业从传统向智慧转型的趋势,也让我们对未来的丰收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