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岁的胡老先生等老人试穿外骨骼机器人的体验,介绍了外骨骼机器人的性能、研发情况以及相关助老服务活动,展现了科技在老年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
3 月 20 日,阳光正好,70 岁的胡老先生怀着满心的期待,从长宁区专程赶到浦江边,走进了位于中国电科 21 所的“上海市特种机器人创新中心”。胡老先生是个旅游爱好者,退休后的他常常出门游玩,去探寻不同地方的美景。此次,他要体验一款特别的设备——助老型可穿戴机器人,也就是外骨骼机器人。
胡老先生小心翼翼地穿上外骨骼机器人,先是在平地上缓缓步行,脚步似乎比以往更加稳健。接着,他尝试着上下楼梯,脸上逐渐露出惊喜的神情。“提腿效果很明显,上下楼梯轻松了。”胡老先生笑着说道,“感觉活动比较自如,重量完全可以接受,就是廓形大了一点,最好能够折叠便携。”
从当日起,胡先生等来自各区的试穿代表正式加入了“银龄守护者”外骨骼机器人助老服务活动。在活动现场,他们不仅进行了试穿体验,还可以把机器人免费带回家,进行更深入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通过 90 后青年与 50 后长者签约结对的方式,启动了深度体验和参与研发的进程。
这款由中电科自主研发的“白虹 3.1”外骨骼机器人,有着出色的性能表现。它自重仅 3.5 公斤,最高步速可达 12 公里,还能帮助降低耗氧量超 1/3。它能够有效辅助爬坡、行走、站立等日常活动,对于老年人来说,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和行动能力。
中国电科 21 所敏捷外骨骼研发团队工程师宁业衍热情地向老年朋友们介绍道,新款外骨骼机器人采用了众多先进技术,从轻量化设计技术、柔顺绑缚技术到运动意图识别技术,各项参数指标,包括整机重量、电池续航、助力大小等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比如其锂电续航时间达 4 小时,快充仅需 1 小时左右。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白虹系列外骨骼机器人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并取得了欧盟 CE 认证,正装备于消防救援等业务领域。除了满足“大力出奇迹”的行业需求,进行“适老化改造”成为外骨骼机器人细分化研发的未来方向之一。
在试穿过程中,胡先生等人发现,穿上这款外骨骼机器人就像背双肩包一样轻松。不过,他们也提出了一些期望,希望能够进一步减小体积,比如可以整体叠放装入收纳包中,在不用时方便手提。对于语音化操控,老人们觉得并不复杂,双手分别在左右腰侧就能控制机器的总开关,以及第 1 到 10 档的助力“气力”。“有了这个好帮手,我走路也不费劲了,感觉年轻了好几岁!”胡先生兴奋地说。
据透露,用于助老服务的外骨骼机器人成本可控制在数千元内,相比人形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数十万元的定价,大大降低了老年消费门槛。作为中国首家微特电机及组件研究所,21 所这支平均年龄仅 30 岁上下的团队也在不断努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外骨骼机器人在起身、提重等动作方面的助力技能,力求更好地做到“人机合一”。
此次上海市科技团工委系统“沪小科”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将深度体验与迭代更新同步进行。21 所外骨骼机器人助老服务志愿分队为每位试穿者建立“一对一”科技助老档案,提供个性化的使用指导和服务支持。同时,研发团队全程跟进并收集反馈,持续优化产品性能,进一步提升产品实用性和舒适度。此外,还将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专业操作和维护培训,确保外骨骼机器人在社区安全高效运行,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稳定的科技助老服务。
本文围绕外骨骼机器人助老服务活动展开,介绍了胡老先生等老人的试穿体验,阐述了外骨骼机器人的性能优势、研发情况以及成本优势。通过 90 后与 50 后结对研发和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展现了科技助力老年生活的美好愿景,未来外骨骼机器人有望在适老化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为老年人带来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