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借助AI技术“复活”古人的热潮,介绍了相关系列视频的特点、影响,分析了其吸引年轻群体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AI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正确的创作态度。
最近,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奇妙的热潮,那就是借助AI技术让古人“复活”。孔子、李白、杜甫这些在历史课本中存在的名人,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以鲜活生动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与大家展开对话。祖冲之、唐伯虎、李时珍更是化身“赛博古人”,不仅疯狂输出观点,还瞪着眼睛用“look in my eyes, tell me why”这种幽默的姿态回应现代人的提问,让人忍俊不禁。
当我们打开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会发现#回答我全民爆改挑战#系列视频热度持续攀升,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在AI技术的强大加持下,历史教科书里原本刻板的人物被赋予了生命。他们有了鲜活的声音,姿态也变得灵动起来。在视频中,孔子宛如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亲切地向大家传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深刻哲理;唐伯虎则以高强度输出观点的方式,回应着广大网友认为他不务正业的争议;李白举起酒杯,激昂地吟诵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些古人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历史事实,用轻松幽默且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向现代人发出“灵魂拷问”。
“赛博古人”系列视频以历史人物“亲自发声”为最大亮点,将人物的生平和观点巧妙地融入现代化语境中,再配合魔性的语调以及层出不穷的网络热梗,成功点燃了网友对历史文化的热情。不少网友都笑称“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入了大脑”。相关数据显示,此类视频的完播率比普通知识类视频高出47%。网友@沧海一粟留言说:“以前我对历史完全不感兴趣,现在听到‘本人’讲述,感觉特别有趣。碰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会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山西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赵雯分析认为,借力AI技术,这些短视频降低了网友接触历史的门槛,让历史知识的输出变得更加亲切自然,所以吸引了大批“Z世代”年轻群体的关注。
3月22日,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初中部历史老师王艺欣向记者展示了她创作的短视频。她表示,生动有趣的短视频改变了以往枯燥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让单调的历史事件变得更有画面感,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记忆点。在AI技术的加持下,历史人物从枯燥的课本中走出来,以更生动、鲜活的形象将历史的点滴、细节娓娓道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历史的厚度与温度。目前,她正在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不过,王艺欣也指出,需要关注的是,AI创作必须注意边界。若只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有趣,而忽略历史的真实性,趣味科普就可能会沦为花式恶搞。部分创作者为了博取流量,往往会过度消遣历史人物,进行鬼畜恶搞,甚至披着历史人物的外壳胡诌一通,对历史事件进行随意篡改。这不仅会损害历史人物的形象,更会误导网友对历史事件产生错误认知,从而陷入快餐式、碎片化的娱乐狂欢。
王艺欣强调,创作者运用AI生成视频时,应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和敬意,才能避免作品流于轻浮、猎奇、恶趣味。
本文介绍了网络上借助AI技术“复活”古人的热潮,这种方式让历史知识的传播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吸引了年轻群体,也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方式。但同时也指出AI创作存在不尊重历史的问题,提醒创作者要保持对历史的敬畏之心,确保历史科普的正确性和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