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未来已来:造桥“神器”的进化之旅,探秘中国造桥“神器”的崛起之路

我国多项重大桥梁工程建设中各类造桥“神器”的应用,包括一体化架桥机、智能筑塔机、大吨位桥面吊机、打桩船等,阐述了这些装备的特点和优势,回顾了打桩船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桥梁建造装备快速崛起的原因,并展望了未来造桥“神器”更智能、全能、绿色的发展方向。

在当今的桥梁建设领域,各类先进的设备宛如神秘的“神器”,助力着工程建设者们完成一项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一体化架桥机、智能筑塔机、大吨位桥面吊机……这些“神器”正让桥梁建设变得更加高效、智能。

瞧,图中墩梁一体化架桥机正在深圳盐港东立交施工现场大展身手。

智能筑塔机参与深中大桥东索塔施工,为这座宏伟的桥梁增添着高度。

全球最大吨位桥面吊机在常泰长江大桥作业,轻松吊起巨大的钢梁。

全球最大打桩船“二航长青”在杭州湾海域作业,为桥梁打下坚实的基础。

施工中的常泰长江大桥,在这些“神器”的助力下逐渐成型。

当前,我国多项重大桥梁工程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在东海之畔,世界最长跨海高速铁路大桥——浙江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步入海上桩基施工新阶段;长江中游,世界最大跨度四主缆悬索桥——湖北燕矶长江大桥向年底主体工程完工的目标冲刺;在南方,世界最高双层悬索桥——广东狮子洋通道建设取得新进展,主桥主塔完成首道钢桁梁架设。跨江河、越湖海、穿峡谷,这些重大工程的背后,是一个个造桥“神器”在发挥着关键作用。打桩、筑塔、吊装,工程建设者们在桥梁施工装备的加持下,成功地将天堑变成了通途。

在桥墩建设方面,一体化架桥机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桥墩拼装得“更结实”。在广东深圳盐港东立交施工现场,名为“墩梁一体化架桥机”的智能设备横亘在半空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引孔、打桩、架梁等作业。中交二航局技术中心装备部经理肖浩介绍说:“过去,桥梁施工现场摆满脚手架和起重机,受环境制约严重,施工效率低、建设周期长,还会影响周边环境。”而有了这台设备,工地从陆地移至空中,大大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干扰,还能更好地适应城市、山区、浅海等复杂环境,施工效率提升了30%。不仅如此,它还装配了“数字大脑”,能够实时采集传输数据,并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肖浩还提到,“项目竣工后,设备能生成数字化模型,为后续桥梁维护提供参考。”

在桥梁塔柱施工中,智能筑塔机让索塔安全“长高个”。伶仃洋上,深中大桥东西两座主塔矗立在广阔的海面上。高270米的全球最高海中桥塔是如何建成的呢?智能筑塔机功不可没。它集合了模架爬升、混凝土布料、智能养护等多种功能,即使遭遇八级大风,也能助力塔柱每天爬升1.2米,施工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了1.5倍。肖浩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加速建设超级桥梁,但传统施工方式效率低、风险高。以混凝土桥塔施工为例,传统方式靠工人高空作业,安全隐患多、质量难以精准控制。”智能筑塔机通过工厂化生产和智能化控制,革新了桥梁建造模式,目前已在深中大桥、燕矶长江大桥、江苏宁扬长江大桥等多个工程验证成功。与传统方式相比,桥塔建设周期缩短了30%,成本降低了20%,碳排放减少了40%。

在桥面吊装方面,大吨位吊机让箱梁吊装如同“搭积木”。长江下游,常泰长江大桥横卧在江面上。由于桥梁主跨长、双层桥面重量大,全桥共有91个大节段,最大钢桁梁单体重量超1800吨,普通吊机无法正常工作。为了将这91个大“积木”拼接到位,全球最大吨位桥面吊机应运而生。它不仅“力气”大,能轻松吊起2000吨重物,还很“聪明”,能实时监控施工状态,使安装误差控制在5毫米内。肖浩介绍说:“这一国产装备的制造成本仅为进口同类装备的一半左右,且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较传统吊机低30%,碳排放减少25%。”通过模块化设计,吊机可拆解为200个标准部件,从而适配不同桥梁的建设需求,为每座跨江大桥节约成本。

桩架高150米,吊桩、抗风浪能力强的自主研发打桩船见证了中国桥梁建造装备的发展。在钱塘江入海口,两座跨海大桥隔海相望。一侧,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正加紧建设;另一侧,17年前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刷新了彼时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的纪录,为长三角一体化贡献了力量。3月1日,辽阔的杭州湾传来“砰砰”巨响,桩架高达150米的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打桩船“二航长青”,将一根长98.5米的钢管桩精准钉入海底岩层,助力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步入建设快车道。中交二航局副总工程师杨秀礼介绍说:“这艘打桩船是目前世界上桩架最高、吊桩能力最大、抗风浪能力最强的打桩船。”其关键部件主油缸实现了国产化,重量、直径、长度均创下全球第一。未来两个月,“二航长青”将在这里打下约200根同类桩基。更大、更高、更强的造桥装备,让乘高铁跨越杭州湾指日可待。

回顾历史,还是这片海,2003年底,相似的“砰砰”声,却远没有如今的从容。杨秀礼回忆说,当时公司缺少适合海洋作业的高端设备,唯有主动求变,和国外一家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引进先进技术。“那是场孤注一掷的冒险,设备耗资1.6亿元,但当年企业利润还不到2000万元。”研制的“海力801”打桩船,将桩架高度从80米提升至95米,并引入定位系统。正是这艘打桩船的助力,让杭州湾跨海大桥提前8个月通车。从合作研发到自主研发全球最大打桩船,时间的回响里,激荡出中国桥梁建造装备的清晰发展轨迹。以打桩船为例,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多采用蒸汽动力木质桩锤,只能在浅水区进行简单施工,桥梁建造装备受制于技术;进入20世纪初,国产化打桩船的相继研发建造,有力支撑了重大工程建设,桥梁建造装备从进口依赖转向自主突破;近20年,凭借超大型化、智能化、多功能的优势,中国打桩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全球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不容忽视的力量。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桥梁建造装备已在超大跨径桥梁、智能建造技术、极端环境施工等领域树立起世界标杆。

短短数十年,中国桥梁建造装备为何能快速崛起呢?需求持续牵引供给是一个重要原因。杨秀礼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叠加幅员辽阔的独特禀赋,催生过江越海、穿山越岭的多元运输需求,倒逼全产业链加快技术突破。”以“二航长青”打桩船为例,跨海铁路大桥对桩基带来更大的压力,要求打桩船拥有更强的动力,为此研发团队相继突破密封圈、轴承润滑垫等关键技术,实现了超大超长油缸的国产化替代。供给端也在不断升级。随着一座座重大桥梁的建成,我国逐渐锻造出一支高素质人才团队,在施工装备、材料研发、关键工艺等领域积淀了雄厚的技术实力。

那么,未来的造桥“神器”会长什么样呢?它会更“聪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将与桥梁建造装备深度融合,通过人工智能智慧大脑实现施工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与实时监测,让桥梁建造装备更可靠。比如,监控系统精准调控混凝土振捣、结合三维数字化平台动态优化施工线型等,大幅提升施工精度与效率,推动桥梁建造向数字化、可视化转型。它还会更“全能”。中交二航局总工程师张永涛介绍说:“下一步,装备研发将朝着功能集成与工序协同方向发展,通过一体化设计整合施工全流程。”这将减少设备数量与施工环节,通过系统化协作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桥梁建造向工业化、集约化模式转变,有效降低成本并缩短工期。此外,它会更“绿色”。聚焦低碳环保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未来的装备设计将更注重生态友好。比如采用新能源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造桥装备不仅是“大力士”“全能王”,还将是“环保先锋”。

“几十年间,中国桥梁建造装备实现了从技术引进、自主突破到创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杨秀礼说,未来,将有更多以智能、高效、绿色为特点的造桥“神器”涌现,推动我国桥梁继续跨越山海,畅达交通。

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桥梁建设中各类造桥“神器”的应用及优势,回顾了打桩船的发展历程,剖析了中国桥梁建造装备快速崛起的原因,并展望了未来造桥装备更智能、全能、绿色的发展趋势。这充分展现了我国在桥梁建造装备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伟大跨越,彰显了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未来有望凭借更多先进的造桥“神器”推动桥梁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未来已来:造桥“神器”的进化之旅,探秘中国造桥“神器”的崛起之路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