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戚发轫:为中国航天事业崛起立下不朽功勋的幕后英雄 从“航天十八勇士”到神舟飞船总师,戚发轫的逐梦之旅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的传奇人生,他参与了东方红一号、二号等卫星的研制,以及神舟系列飞船的主持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多个“第一”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介绍了他的成长经历和为解决航天难题付出的努力。

在中国航天事业璀璨的星空中,无数个“第一”熠熠生辉,而在这些荣耀背后,有一个名字始终与它们紧密相连,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

戚发轫,1933 年 4 月出生于辽宁瓦房店。他不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还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如今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他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参与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还曾任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卫星总设计师。在载人航天器、卫星、宇航元器件可靠性体系等工程技术领域以及推动空间事业战略发展方面,戚发轫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资料图

时光回溯到 1970 年 4 月 24 日,那是一个载入中国航天史册的日子。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如一颗璀璨的流星直上云霄。发射现场,全场沸腾,人们欢呼雀跃。然而,在人群中,戚发轫却一言不发,他屏住呼吸,双眼紧紧盯着屏幕,神情紧张而专注。这时,有人拍着他的肩膀兴奋地说:“小伙子,我们成了!”戚发轫却冷静地回应道:“还得等等,还没听到《东方红》乐曲呢!”几十分钟后,传来报告:“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格外洪亮。”听到这个消息,戚发轫才缓缓站起身来,大喊一声:“我们成功了!”此时,他的声音已经哽咽,眼中满是激动与自豪的泪水。

国家不强大,就要受欺负。这个深刻的道理,戚发轫从小就深深领悟到了。

1933 年,戚发轫出生于辽宁复县(现瓦房店市),1938 年迁至大连市。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受过日本推行的奴化教育,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苦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他还搬运过从抗美援朝战场送回来的伤员,这些经历让他在心中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

1952 年,戚发轫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研制工作,从此开启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航天事业。

1968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成立。当时,我国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钱学森院长指派孙家栋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孙家栋精心挑选了包括戚发轫在内的 18 名技术人员。这 18 人毅然扛起了加速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重任,后来他们被尊称为“航天十八勇士”。戚发轫谦逊地说:“我们是‘第三个馒头’,前人做了大量的科研基础工作,我们接过了攻关的接力棒。”

戚发轫回忆起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过程,仍历历在目。卫星上采用 4 根 3 米长的收缩式天线,需要在太空中靠自旋甩开。然而,确定天线用多大尺寸、多大重量是一个难题,既需要精确计算又要进行仿真。当时没有可用的计算机,无法进行推演,只能靠一次次的试验来摸索。于是,团队在一个旧库房里进行展开试验。由于试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年轻的同志索性爬上房梁观察,年长的则用包装箱盖子挡住身体,从缝隙里往外观察,仔细记录试验结果。

类似这样艰难的试验,团队做了几十次。终于,在 1970 年 4 月,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直至今日,每当回忆起这段历史,戚发轫仍难掩心中的自豪。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后不久,戚发轫便马不停蹄地全身心投入到东方红二号的研制中。他先后担任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总设计师。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是元器件的国产化。

“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制我国自己的通信卫星。”戚发轫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攻关工作中。他成立电子元器件可靠性中心,带领团队走遍全国的电子工业工厂,进行筛选、订货、监造、验收等一系列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突破了元器件国产化的难题。1984 年 4 月 8 日,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这使我国具备了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能力,也让我国的电视信号覆盖率从 30%提高到 87%。

戚发轫院士凭借着坚定的爱国信念和卓越的科研能力,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参与和主持多个重要航天项目,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二号,克服了技术落后、条件艰苦等重重困难,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多个“第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当铭记这位航天功臣的奋斗与担当,传承他的精神,为实现我国航天事业的新辉煌而努力。本文总结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戚发轫:为中国航天事业崛起立下不朽功勋的幕后英雄 从“航天十八勇士”到神舟飞船总师,戚发轫的逐梦之旅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