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覆盖范围这一重要事件。生态环境部发布相关工作方案,标志着该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文章介绍了我国碳市场的现状、扩围的行业情况、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意义、扩围工作的部署安排、配额分配问题,还提及了自愿碳市场的建设进展。
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进程中,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覆盖范围成为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碳市场的关键举措。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这一重要举措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迈入实施阶段。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制度安排,也是国际通行的气候治理政策工具。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回顾我国碳市场的发展历程,2021年7月,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了上线交易。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市场总体运行保持平稳。发电行业在碳市场的推动下,绿色低碳转型效果逐步显现。数据显示,全口径电力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了8.78%,减排成本降低约350亿元。
裴晓菲指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此次将这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而且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也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
将这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裴晓菲表示,这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而且有利于以市场机制,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三个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悉,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为碳市场扩围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为保障扩围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扩围的各项工作均已准备就绪。
根据方案部署安排,生态环境部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其中,2024年至2026年度是启动实施阶段,2027年度以后是深化完善阶段。近期,生态环境部将印发关于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关键参数月度存证、碳排放报告核查、核定配额发放、配额清缴等任务及完成时限。
对于三个行业比较关心的配额分配问题,裴晓菲表示,将继续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其中,2024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2025和2026年度各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将所有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2027年以后,将研究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并逐步适度收紧,推动三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自愿碳市场也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符合条件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经第三方机构审定与核查、注册登记机构审核后,可将减排量登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通过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开展交易,获得减排收益。
裴晓菲当天还介绍,近期我国自愿碳市场建设取得重要实质性进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总计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完成登记。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3月25日,CCER累计成交量达133万吨,成交额为1.05亿元。
本文围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覆盖范围展开,详细介绍了扩围的行业、意义、工作安排、配额分配等内容,同时提及自愿碳市场的进展。此次碳市场扩围是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