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先阐述中国在创新方面的突出表现,包括前沿技术突破、创新成果赋能产业、智慧城市建设、科技企业崛起以及绿色技术创新等。接着说明中国通过政策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最后介绍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为各方带来共赢局面。
在浙江省宁波国际会展中心的第十四届智博会现场,一位外国朋友正饶有兴致地采访人形机器人展商。胡学军摄(人民视觉)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呈现出令人瞩目的结果,中国在过去10年里,是创新力上升最为迅速的经济体之一。同时,中国也是拥有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最多的国家。这充分表明,中国创新发展的动能极为强大,未来的发展前景无比广阔。法国《回声报》也在报道中指出,中国科技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尤其是人工智能、5G、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正不断催生着新的发展动能。近年来,中国在前沿技术领域实现了显著的突破。产业链的韧性在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也在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生态更是得到了持续优化。如今的中国,正逐渐成为涵养创新的“孵化器”。中国在多个前沿技术领域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比如自动化、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技术、量子计算以及半导体等。这些领域的创新成果正逐渐融入到千行百业之中,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以5G技术为例,中国在全球5G技术部署中处于领先地位。其规模化应用为数字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动能。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建设开通的5G基站数量已经突破425万个。5G技术所具备的高速率、低延迟特性,为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底层支撑。创新还体现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中国正在积极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来优化城市管理,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杭州市、深圳市等城市,已经将这些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卫生健康等方面,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在此过程中,一批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跻身世界前列。华为在5G标准制定与通信设备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腾讯的人工智能场景化应用正在加速落地;阿里巴巴则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方面积极进行国际市场布局。这些企业的出色表现,彰显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中国还将绿色技术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2020年,中国正式提出“双碳”目标,明确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将绿色发展视为国家重要的优先发展事项,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效率,坚定地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如今,中国不仅是清洁能源生产大国,新能源产业还在不断提高发电效率、发展新型储能,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构建综合的能源解决方案。电动汽车产业也正与太阳能、风能企业展开合作,降低对传统电网的依赖。创新离不开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撑。2013年,中国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擘画。截至目前,已有2000多个改革方案落地实施,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各项改革工作协同推进,有利于实现中国的长远发展。2017年,中国提出“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既包括量变,也包括质变。2023年,中国又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以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通过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推动技术共享与互利共赢。中国通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自由贸易区建设等举措,不断深化国际交往合作。斯里兰卡是最早欢迎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拥有多个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其中,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备受瞩目。科伦坡港口不仅有望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和商业区,还将为斯里兰卡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此外,汉班托塔港及其相邻的工业区,也逐步发展为印度洋上的重要制造基地。一系列项目与斯里兰卡将本国转变为区域海上枢纽的目标高度契合,而中国作为关键合作伙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技术交流等举措,中国充分展现了在全球合作中的领导力,为各方创造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多方面成就,包括前沿技术突破、创新成果应用、科技企业发展以及绿色技术创新等。同时强调了政策保障对创新的推动作用,提出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此外,中国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彰显了在全球合作中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