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多所高校撤销、调整或增设部分本科专业这一社会关注热点展开,深入阐述了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相关内容,包括其目标、意义、努力方向、核心关键、落脚点等,并强调要立足实际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近日,多所高校对部分本科专业进行撤销、调整或增设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早在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就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了专业调整的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其中,近期目标是到2025年,对高校约20%的学科专业布点进行优化调整,一方面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另一方面淘汰那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服务国家战略是首要任务。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这三者之间起着中枢连接的作用,它是实现创新驱动、科技突破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更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是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的重要途径。今年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改革要将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作为重点,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为导向,对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调整,从而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推进高等教育学科布局和专业调整优化,需要在三个适配度方面下足功夫。一是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二是提高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三是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此轮学科专业调整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积极主动地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努力满足市场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同时,还与国家战略保持同频共振,服务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战场。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推进内涵式发展是核心和关键。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既体现了新时代高等院校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的战略逻辑,也蕴含着高等教育主动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以往的学科专业调整相比,近几年我国各大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调整不仅在规模上更大、力度上更强、频度上更高,而且导向更加明确、目标更加细化、操作更加有序、保障更加有力。此次调整以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为核心,促使高等院校加强学科专业质量建设;以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准入、预警、退出机制为手段,避免盲目扩张和专业趋同;以构建学科专业调整协同联动机制为支撑,加强内部协同与外部联动,实现学科专业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正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完善学科专业调控机制,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逐渐回归理性,向以质量提升为标志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最终落脚点。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自主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平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面临着就业、人口等多方面的挑战,学科专业的调整设置需要同时兼顾行政干预、市场调节和学术治理,以防止出现滞后性和盲目性,提高灵活性和差异性。因此,在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教育的三重属性,完善政府、高校、市场“三位一体”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构建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要立足国情、省情、校情、学情,遵循经济社会需求规律、学科知识内在发展规律和学生个体成长规律。在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统筹推进高校育人方式、科研范式、办学模式、治理体系等方面的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本文围绕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展开,指出其服务国家战略是第一要义,要在三个适配度上下功夫,推进内涵式发展是核心关键,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落脚点,强调学科专业调整要立足实际规律,统筹推进高校多方面改革,以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