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职教生就业问题,通过介绍多所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业、政府部门的举措,展现了在技术迭代和就业压力交织的背景下,职教生凭借所学技能实现就业,以及各方为促进职教生就业所做出的努力。
就业,向来是民生之本。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持续优化就业创业服务,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创业渠道。为了关注高校毕业生、新业态群体、农民工等的就业新动向,大众日报从今日起特别推出“大众观察·就业微观察”栏目。
3月21日,在海南的一处凤梨地里,潍坊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李浩然和两位同学正全情投入地在抖音进行直播带货。“家人们,瞧瞧这种自然熟的凤梨,那浓郁的果香味儿,隔着屏幕都仿佛能闻到!”这些年轻的“带货达人”们,虽然还未正式毕业,月薪却已经达到了8000元左右。
随着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众多新职业也应运而生,灵活就业逐渐成为就业的新趋势。在这样的变化面前,如何推动灵活就业从被动选择转变为主动转型,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潍坊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大三学生李浩然和同学正在抖音直播带货。
潍坊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魏冲表示:“为了提升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积极性,我们积极深化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一系列举措,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着力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地就业。”该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培养模式,联合“一品农人”创新创业社团,共同运营多个抖音账号。通过“直播带货”等实战化教学,不少“00后”职校生快速成长为月均收入近万的“数字新农人”。
与此同时,在潍坊市奎文区景致三维元宇宙产业研究院,刘德康正专注地为某电商产品进行3D建模,同时还在推进虚拟现实产品建模任务。去年,刘德康从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由于他熟练掌握数字孪生技术,求职之路十分顺畅。
那么,刘德康是如何搭上数字孪生这趟快车的呢?原来,面对元宇宙产业浪潮,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优化传统设计专业布局,将动漫制作技术、艺术设计等专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同时,与景致三维共建元宇宙技术服务产业学院,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让学生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提前“练兵”。
这种变化并非个例。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刘广合每年都会走访七八十家企业,对行业变化有着深刻的洞察。3月18日,在山东金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他看到原本一条生产线需要四五十人,改造后仅需10人。新车间采用3D打印模具,人工码垛工作也被机器人取代。
刘广合表示:“这种技术迭代带来的岗位重构,倒逼职业教育必须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育人模式。”面对挑战,该校每年都进行专业调整。例如在模具制造专业,将信息化手段或AI数据应用融入模具设计流程,拓宽专业就业前景;制造系计划新增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培养既能操作智能设备又懂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
除了数字技术革命引发就业形态的变化,学生们还面临着就业市场供需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当下,企业人员流动减缓,企业补充新鲜血液的需求随之降低。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积极行动,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近日,该校与烟台龙口市三四家企业达成初步协议,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得知其中一企业因扩产急需600名技术工人后,该校迅速响应,计划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原本安排在7月实习的200余名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学生,计划提前至5月入厂,开启“工学交替”模式。
职业教育应对产业需求的高敏捷度,有力促进了学生就业。在山东富翔源财税咨询集团,毕业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王梦慧正专注地操作着“云帐房”智能财税平台。
作为服务全国超万家财税企业的智能财税平台,云帐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协同旗下教育子公司财智未来与山东省内二十余所高职院校共建财会专业实训室,将真实的产业平台引入课堂。这不仅让教师能将行业最新业态、新技术及运营模式及时引入教学,其覆盖的万家企业还能精准帮学生匹配岗位资源。
在技术迭代与就业压力交织的当下,就业托底保障极为重要。3月20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中核二三公司人才培养实训基地里,首批来自全国5所职校的53名学生完成近两个月核电安装培训后迎来考核,合格者将入职中核二三公司。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创新就业托底方式,把岗前培训前置到校园,部分工种甚至不限专业,目前第二批已启动招生,仅校内就有50多人报名。
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稳就业,政府部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期,潍坊市人社局联合12部门印发了《潍坊市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案》,并征集1059家企业岗位需求1.6万个。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崔建强介绍:“政府资源调配有优势,学校若要对接企业,往往需要一家家联系。仅潍坊市人社部门组织的政企校三方对接交流会,我们一年就能接到多场。”当下,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正与龙口市积极探索“龙口班”校地合作新模式,学生入班后可选择龙口市任意企业就业。
国家级创业导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石光平说:“社会岗位需求量虽有所下降,但企事业单位放宽对学历门槛的要求,也增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择业路径。此外,职校生在薪酬和岗位条件方面态度务实,也更有利于他们把握就业机会。”
据悉,在各方千方百计促进就业的努力下,全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10余年来仍保持在95%以上。
在技术迭代和就业压力的双重背景下,山东多所职业院校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调整专业布局等方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同时,政府部门也积极发挥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岗位资源。多方合力下,职校生凭借所学技能实现就业,全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