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多地在春耕春管关键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包括深州市的节水小麦品种、望都县的智慧农业发展、武邑县的农村党校人才培养以及定兴县的精准灌溉等,展现了河北农业在科技和人才支持下的新发展。
随着春日的脚步逐渐临近,河北省各地的农田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河北省深州市前营试验示范田,大地已泛起了片片绿意,冬小麦迎来了返青期。这片试验示范田意义非凡,其所使用的种子是由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精心研发的衡麦系列节水小麦新品种。
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一直以来专注于多个农业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主要从事作物抗旱高产、新品种选育、旱作节水农业、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工作。当下,工作人员们正忙碌于春耕春管的各项准备工作中,他们密切监测着墒情、苗情以及病虫草害状况,同时积极做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为小麦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该所秉持着良种与良法结合的理念,致力于唤醒田野的活力。他们将育种与栽培种植技术研发同步推进,不断加强育种、繁殖、推广等环节,全力助力“品种 + 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冬小麦进入了春管的关键时期。在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29万亩冬小麦陆续返青,当地紧紧抓住农时,充分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开展田间管护工作,为粮食的稳产丰收筑牢根基。
走进位于高岭镇侯陀村的高优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田间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智能监测设备。这些设备就像一双双敏锐的眼睛,实时采集着气象、苗情、墒情、虫情等信息,并迅速将其传输到农业智慧管理平台。技术人员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入分析,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农业信息图谱,进而实现了农作物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自动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
近年来,望都县持续积极探索智慧农业的发展模式。他们巧妙利用北斗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让多种大型智能化机械联合“作战”。这些机械能够高效完成小麦收割、脱粒、秸秆收集等工作,大大提高了作业精度和效率,同时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正值麦田返青的重要时节,在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武邑镇葛徐村,“土专家”侯章顺正站在田间地头,生动地讲授着小麦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其防治措施。他还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向大家传授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为农户们提供了实用的农业知识。
近年来,武邑县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创建了50所农村党校。针对基层受众群体的特点,他们整合了农业专家、企业家和优秀党员等资源,致力于推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致富带富能力的提升。通过农村党校的培训,每名农村党员都掌握了1到2门致富技术,1600余名农村党校学员成为了致富带富的中坚力量。
据了解,武邑县还实施了“双增双培”工程,即增强致富能力和带富能力,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再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农村干部。同时,他们设立了人才专项资金,打造了“培训-扶持-激励”的全链条保障体系,为乡土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
眼下,春耕春管正处于关键时期。在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47.5万亩冬小麦也陆续返青,当地农户们抢抓农时,全力做好春灌工作。
走进位于定兴县姚村镇西李家庄村的高标准农田内,农业职业经理人张晓峰正熟练地操纵着伸缩式喷灌设备,对小麦进行精准灌溉。只见他轻轻点击启动按键,喷头便自动从地下钻出,开始360度旋转,均匀地将水洒向田间。
今年39岁的张晓峰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种植能手。凭借多年管理大田种植的丰富经验,2023年他被选拔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目前,他与村里另外三名农业职业经理人一起,共同管理着本村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流转的1750亩土地。
文章全面展现了河北省多地在春耕春管关键期的农业生产动态。深州市的节水小麦品种体现了科研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望都县的智慧农业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准度;武邑县通过农村党校和“双增双培”工程培养乡土人才,推动乡村振兴;定兴县的精准灌溉则展现了农业职业经理人的专业作用。这些举措共同为河北农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