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聚焦成都院科技大会,共探智慧能源创新之路,科技盛会!成都院引领智慧能源领域创新发展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举办的第二届科技大会,包括大会的主题、参会人员、展示成果等内容,还阐述了成都院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绿色发展、多链融合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展现了其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型企业的努力与决心。

3月21日,一场意义非凡的创新论坛在成都盛大举行,其主题为“科技引领 数智赋能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这一论坛是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院”)举办的第二届科技大会。

此次大会堪称行业盛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15名院士纷纷莅临,还有国家卓越工程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王仁坤、李文纲等行业权威人士齐聚一堂。他们齐聚于此,共同谋划创新发展的大计,携手描绘智慧能源的宏伟蓝图。

在大会上,成都院发布并展示了202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同时还呈现了“十四五”以来的科技创新成效。此外,还举行了工程机器人联合创新中心以及智建数联公司、智慧测绘公司的揭牌仪式,标志着成都院在科技创新领域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是科技大会暨科技创新论坛会场,由主办方供图。

这场大会豪华阵容的背后,是成都院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脉搏,怀揣着“能源报国”的情怀,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体现。成都院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展现新作为、赋能传统产业打造新优势、布局战新业务开辟新赛道”的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以“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为主线,奋勇向高攀登,立志争做国家科创企业的龙头。以坚定的决心和信心,瞄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型企业的目标,奋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跑出“速度与激情”。

坚持科技为引,推动高质量发展

成都院从重庆龙溪河畔起步,至今已历经75载的风雨历程。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成都院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水电技术难题,设计出二滩、溪洛渡、锦屏一级等一批巨型清洁能源“重器”,规划了多个重大清洁能源基地。这些成就引领中国水电技术实现了跨越发展,登上了水电领域的“珠峰”,并且还在不断向新的高峰迈进。

以水电为起点,成都院秉持“支撑当前、引领未来”的总则,围绕“水、能、城”三大主业,以巩固“能”领域核心技术优势、建设“水、城”领域关键技术体系、强化数字化赋能为总体目标,全面增强了科技创新实力。如今,成都院拥有100多项国内外领先技术、30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100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000余项授权专利。

“十四五”以来,成都院的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深厚覆盖层筑坝等30余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复杂条件高坝工程智能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此类成果累计达到29项。溪洛渡、锦屏一级水电站荣获菲迪克(FIDIC)奖,长河坝等4项水电工程荣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数字孪生小浪底”项目被水利部评选为“优秀应用案例”。仅在2024年,超深埋TBM隧洞地质信息透明化关键技术、工程智能建造平台、工程地质数字一体化系统等一系列技术成果经院士专家评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征程带来了新的发展问题,也呼唤着新的发展答案。成都院在巩固水电、水利等传统领域核心优势的同时,紧盯重点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实现“三首”产品突破,为国家重点流域水电开发核准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撑;加速发展战新产业,氢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未来产业布局已初见成效。

聚焦创新驱动,提升服务战略能力

因水而兴的成都院,始终坚持绿色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致力于擦亮“绿水青山”的底色,提升“金山银山”的成色,在生态优先、发展向“绿”的道路上步伐坚定有力。

不久前,由成都院规划设计的世界最大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基地——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累计发电量突破1.1万亿千瓦时。在该流域,成都院建成了20世纪国内装机规模最大的二滩水电站、世界最高坝锦屏一级水电站、世界最高土石坝两河口水电站、世界最大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这些工程推动我国水电行业领先世界,对筑牢能源安全“压舱石”、引领能源技术进步、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主会场重要基础配套设施的成都东安湖公园,曾经是一片洼地,如今却呈现出水天一色、碧波千顷的美景。从洼地到如今的活水荡漾、草长莺飞,每一处景观都融合着成都院护绿、增绿、活绿的设计理念。

针对乡镇污水处理普遍存在的达标难、运维难、成本高等痛点,成都院依托上百座相关工程的设计、建造和运维实践,研发出集成式自回流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成套技术装备,该装备被认定为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

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孟加拉国,成都院设计建设并运维的该国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南亚最大污水处理厂达舍尔甘地项目自投运以来,每天可处理达卡市区近50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如今,当地居民可以在水上泊舟,清凉的河水再次流淌,一百年前泰戈尔笔下的“孟加拉风光”仿佛又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

一处处凸显生态之美的绿色景观,一座座重大工程的平稳运行,正以降低资源能耗、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为民的形式彰显着绿色成效,推动着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业稳步向前。

新质生产力必然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力。成都院不断开辟绿色产业的新赛道,从传统水电、新能源、水环境到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始终以技术的“含绿量”提升发展的“含金量”。

推动多链融合,夯实创新发展根基

成都院秉持“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要像江河汇聚成海”的创新哲学,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成都院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搭建科创平台,营造创新氛围,让高技能人才与高质量发展实现“双向奔赴”。王仁坤荣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近5年新增省级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9名。成都院成立了4个院士(大师)工作站,聘任院士专家担任重大战略项目科学技术委员会首批委员,组织完成首批“156”科技人才入库,增设科技创新序列,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成都院新设战新产业研究院,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孵化任务;成立智建数联公司,聚焦工程智能建造、数字孪生等领域,开展技术整合与成果转化。同时成立的智测时空公司,将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空天地一体的清洁能源智能监测测绘企业。

在数智浪潮的推动下,成都院凭借75年的技术积淀、工程数据资产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了新一代工程智能基座。该基座涵盖生产、管理双维智能体集群,加速了传统勘测设计向数字化转型的跨越。

成都院的改革之路从未停歇。在顶层推进科技创新改革,对科创项目、科创机制、科创人才、科创文化做出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改革部署。其承担的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科技创新成果位居建筑央企前列,获评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考核“标杆”等级。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一场激烈的“竞速跑”,也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成都院将创新文化融入企业文化,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创新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新的贡献。(肖瑶)

本文介绍了成都院第二届科技大会,展示了其科技创新成果。成都院坚持科技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水电等领域成果显著;聚焦创新驱动提升服务战略能力,积极推动绿色转型;推动多链融合夯实创新发展根基,汇聚人才、推进产业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未来,成都院将继续深化创新,为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聚焦成都院科技大会,共探智慧能源创新之路,科技盛会!成都院引领智慧能源领域创新发展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