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展开,先是走上街头采访民众对机器人走进生活的看法、期待,接着介绍了不同场景下人形机器人的“上岗”情况,最后阐述了具身智能的概念、与离身智能的区别以及具身智能赋予机器人从“专才”走向“通才”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的能力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瞧,它们有的能表演炫酷的“斧头舞”,动作刚劲有力;有的能轻松完成原地侧空翻,展现出惊人的灵活性;还有的能熟练地煎蛋、做咖啡,为生活增添别样的便利;甚至在生产线旁,它们也能辅助生产,成为高效工作的好帮手。
如今,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正越来越频繁地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家对此看法不一,期待也各有不同。为此,我们走上街头,倾听大家的心声。
首先,我们询问大家是否接触过机器人。
一位江苏南京市民表示:“我接触的机器人,主要是工业自动化以及制造行业的一些机器人。它们在生产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一位江苏张家港市民分享道:“我在出去旅游住酒店的时候,接触过机器人。外卖员把外卖送到机器人的手中,它就直接送到了我的客房门口,这样既方便又安全。”
对于机器人走进生活这一现象,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
一位广东深圳市民担忧地说:“我很担心机器人会瞬间失灵,不听主人召唤。毕竟它们是机器,可能会出现各种故障。”
另一位广东深圳市民则乐观地认为:“我觉得人形机器人越来越多是一件好事,而且我觉得人形机器人应该是要造福我们人类。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很多繁琐的工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
一位罗马尼亚游客兴奋地说:“我认为这机器人是发生在我们身上最好的事情,如果你不会被取代的话,因为人类才是进行编程的人。机器人是我们科技进步的体现,它们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那么,大家最期待机器人帮自己做什么呢?
一位江苏张家港市民充满期待地说:“我最期待的是有能照顾老人的机器人出现,比如带他们去看医生,或者叮嘱他们吃药。这样可以减轻我们子女的负担,让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
一位广东深圳市民希望:“如果机器人能到家里的话,可以扫扫地、搞搞卫生、端个茶什么的,还可以洗洗菜。这样就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位德国游客觉得:“我认为是每天都要做的一些事,像家务、文书工作,这样你就可以做其他更重要的一些事。机器人可以帮我们节省时间和精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高效。”
一位阿根廷小学生天真地说:“它们可以陪我玩,帮我做作业,或者洗碗什么的。有了机器人的陪伴,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有趣。”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被大家期待,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很多领域“上岗工作”了。
上岗执勤:人形机器人为办公“加力度”
人们对机器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身怀绝技的人形机器人也频频上新,它们正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走进各类应用场景。
21日,在浙江杭州滨江区,智能警务机器人“滨小新”正式上岗执勤。它搭载了国产大模型的自主人机交互系统,适用于多个警务应用场景。
浙江杭州市公安局滨江区分局巡特警大队民警赵俊强介绍:“在日常巡逻中,它配备了防爆安检的功能,同时它还可以跟着我们民警进行武装巡逻。在群众服务方面,它可以为群众提供一些应急类的,以及求助类的一些服务。它还搭载了空气检测仪,在突发情况下,它可以发现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以及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如果浓度超标,它就会及时发现报警。”
走出家门:人形机器人为文体娱“添热度”
在体育文娱等领域,人形机器人同样能发挥专长。上周,两位特殊的“跑者”亮相浙江龙游半程马拉松比赛,它们就是身高1米85,体重90公斤的人形机器人“青龙”。它们的参与也为观众及选手带来科技新体验。
观赛小朋友余瑞莎兴奋地说:“机器人跑得好好。”
参赛选手苏妮娜感慨道:“比我想象中跑得快一些,我是会喊累的,但是它们是不会喊累的,它们是我见过最铁的跑友。”
生活陪伴:人形机器人为服务“增温度”
如今在居家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可谓“四肢发达,头脑并不简单”。它们的服务技能不断优化,不仅能承担做咖啡、做饭之类的基础家务,还能和人类进行有思维、有情感、有温度的交流互动。
如今,飞燕机器人已经进入多家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智能陪伴、健康管理、紧急响应等功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情感需求。
走进工厂:人形机器人为生产“提速度”
除了服务于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还成了工厂里的好帮手。
在苏州的一家车间里,人形机器人帮着取放零件、检测产品质量、扫码入库、搬运物料。这样一组人形机器人还能搭配着干活,协同完成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具身智能”概念。那么,“具身智能”是什么,当机器人遇上“具身智能”,未来有哪些应用值得期待呢?
其实,具身智能并非新概念。简单理解,“具身”指的是有物理载体,而“智能”就是能感知、会思考。根据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十大趋势展望》,具身智能是可以在高变化下做出迅猛、精准反应的高质量、高性能智能系统。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离身智能”。
专家解读:具身智能和离身智能有何区别
广东省具身智能创新中心主任丁宁表示:“离身智能主要是通过语言文本、图像来作为数据的支撑,具身智能是有了自己身体之后,它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交互体会,用更多的模态和传感器来理解外部世界。”
举个例子,拾级而上、攀山越岭、踏雪而行、避让撞击,这个人形机器人叫“天工”,前不久攀爬了一百多级台阶,登上了北京通州区海子墙公园的最高点,成为可以在室外连续攀爬多级阶梯的人形机器人。“天工”能在沙地、雪地、山坡等多种复杂地形中,实现最高时速12公里的奔跑,秘诀就在于“具身智能”。
北京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魏嘉星解释道:“我们在它的具身大脑方面,能让它有更强的这种类似于环境感知能力。简单来说,以前可能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它一旦遇到变化的不同的地形或者不同的环境,它可能就会失误。但是现在通过感知行走,能去扫描整个环境,那未来可能去执行户外的这些作业,它能够更好去应用。”
未来机器人:从“专才”走向“通才”
专家表示,具身智能的意义是让机器人从“专才”走向“通才”:从在特定环境下完成单一任务,到能在开放环境中执行开放任务,未来在地外探索、应急救援、精细化服务等领域大有可为。
广东省具身智能创新中心主任丁宁说:“在家庭环境端茶送水、养老康复,我们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还挺大的,那么它也要理解你的状态,理解你的实际的需求,来用合适的策略帮你。”
本文通过街头采访展现了民众对机器人走进生活的不同看法和期待,又介绍了人形机器人在警务、文体娱、生活陪伴、工厂生产等多个场景的实际应用,还阐述了具身智能的概念、与离身智能的区别以及其让机器人从“专才”走向“通才”的发展趋势,充分展示了机器人在当下生活中的广泛参与和未来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