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职场与历史的人性洞察:从萧何故事学处世之道,萧何“自污”启示:职场与历史中的生存智慧

本文以西汉开国功臣萧何的故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在权力结构和职场环境中,过于完美、只做好事可能带来的风险。通过讲述萧何的经历,揭示了人性中的嫉妒、猜疑等特点,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应对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最后延伸到现代职场中的处世之道。

在一个团队里,若一个人总是一味地做好事,从不沾染丝毫坏事,这未必是明智之举。一个人,表面上最好带有一些小瑕疵,比如抽烟、喝酒或者对女色有一定喜好。倘若长期保持一种完美无缺、刚正不阿的形象示人,不见得就是好事。

西汉的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对刘邦可谓是忠心耿耿。然而,在古代那种一切都要向上负责的社会环境下,即便做得再好,也难以获得完全的信任。

据《史记》详细记载,公元前196年,刘邦进行了最后一次出征,讨伐英布。在出征期间,他经常会询问左右的人:“丞相在做什么?”当属下回答说丞相一直在长安努力工作,全力安抚百姓,为刘邦的大军供应军需物资时,刘邦的内心其实已经开始警惕起来了,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提醒萧何。

等到刘邦消灭英布,回到长安之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丞相萧何因为长安地方狭小,而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和弃地,便希望能让百姓进入上林苑耕种,并且收获之后,秸秆不用收回,留给禽兽吃。刘邦听到这个提议后,心中暗自高兴,觉得机会来了。他大怒道:“相国自己经常收受商人的财物,现在倒来打我这私家花园的主意!”说完,立马派人将萧何逮捕,戴上枷锁关押起来,并交给廷尉治罪。当时的记载是“相国何以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为禽兽食。上大怒: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曰:下相国廷尉,械系之。”

其实,在这之前,萧何的左右近臣就曾警告过他:“您做了十几年的丞相,关中的百姓都尊敬您、爱戴您,皇帝必然会有所不安。为了避免日后被灭族的灾祸,您赶紧去做点坏事吧。”毕竟在职场上,你可以做好人,但不能把别人都推向坏人的位置,不能总是让领导唱黑脸,而自己一直唱红脸。

刘邦团队最初的目标是打败项羽,夺取天下。萧何运筹帷幄的能力帮助刘邦解决了很多难题,所以他能力越强,就越被刘邦看重。然而,当赢得天下之后,天下理应唯刘邦独尊。这时候,萧何的贤能和所做的好人好事,就成了刘邦心中的一根刺,让他如鲠在喉。刘邦会嫉妒萧何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竟然比自己还高,越想就越生气。一旦不能妥善处理这种情绪,危机就会随之而来。

纵观历史,贤臣和功臣往往都难以得到善终。于是,萧何听取了“君子自污”之计,派人巧取豪夺,低价抢夺民田民宅。一时间,老百姓对他的印象差到了极点。

当刘邦回到长安,看到有老百姓拦路上书,举报萧何家族利用权力侵夺百姓财产时,他才露出了开心的神色,最后命令萧何亲自去给百姓道歉。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韩信、英布等人是“功高盖主”,而萧何则是“德高望重”。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虚荣心和嫉妒心,在封建时代,是绝对不允许手下的人强过帝王的。

做人一定要切记保持低调,否则,可能会因为做了一些好事,而得罪那些小心眼的人。正如《战国策》中所说:“主疑臣则诛,臣疑主则反,主疑臣而不诛则臣疑必反,臣疑主而不反则主必诛之。”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很难打破猜疑链。在那种非此即彼的权力博弈中,皇帝无法确认手下的功臣是否忠诚,手下的臣子也无法证明自己绝对忠诚且没有野心。最后,只能陷入“黑暗森林法则”,谁先动手谁就能活下去。

另一个办法就是急流勇退。如果萧何不去自污贪财,王翦不在灭楚之前几次索要田地钱财,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估计他们的结局都会很悲惨。中国古代的政治始终难以跳出这样一个死循环,因为在绝对权力结构中,人们逃不出囚徒困境,信任只能是一种奢望,而暴力清算反而是风险最低的理性选择。

虽然时间在不断变化,但人性的进化却十分缓慢。现在的人摸不准领导的心理,虽然不至于掉脑袋,但职场中的大多数人依然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在职场上,我们在努力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学会向上管理的能力。要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理解项目所面对的不同目标,帮助集体在组织框架内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而实现组织的发展壮大,自身也能随之成长。

本文通过讲述西汉萧何的故事,揭示了在权力结构和职场环境中,人性的嫉妒、猜疑等特点带来的影响。指出无论是古代臣子还是现代职场人,都要学会适当暴露自身小缺点、掌握向上管理能力,避免陷入权力博弈的困境,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职场与历史的人性洞察:从萧何故事学处世之道,萧何“自污”启示:职场与历史中的生存智慧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