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高通公司总裁安蒙访问小米汽车工厂,与小米高层合影。同时介绍了他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情况,探讨了三星、高通与小米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可能,还提及了三星电子和高通的业务现状以及小米汽车的发展态势。
3月24日有消息传出,近日有网友爆料了一则备受关注的消息。三星电子会长、三星集团掌门人李在镕以及高通公司总裁安蒙一同访问了小米汽车工厂。在访问期间,他们与小米CEO雷军、小米集团执行董事林斌等高层进行了会面,并且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此次访问小米汽车工厂,其实是这两位外企高管中国行的一部分。他们都参加了3月23日在北京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当天与会的嘉宾阵容十分强大,其中包括博通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福阳(Hock E. Tan)、SK海力士首席执行官郭鲁正(Kwak Noh – Jung)、新思科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盖思新(Sassine Ghazi)等行业大咖。
小米方面对于此次探访的具体内容并未对外透露。不过,据《朝鲜日报》报道,三星电子与小米讨论了在汽车芯片和显示器方面存在的潜在合作机会。
李在镕近年来在公众面前露面的次数并不多。在2020年的时候,韩国检方曾以涉嫌非法交易、操纵股价和渎职等罪名,对时任三星电子副会长的李在镕提起诉讼。不过在今年2月,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对这起案件作出了判决,最终宣判李在镕无罪。而此次中国行,也是李在镕被判无罪后的首次海外行程。
三星和高通这两家公司与小米都有着丰富的合作历史。
三星曾经是小米智能手机及电视屏幕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就拿小米10系列来说,部分机型就采用了三星AMOLED屏幕。如今,小米也被三星电子视为汽车零部件业务的潜在客户。
目前,小米汽车采用的显示器主要供应商均为中国厂商。例如小米SU7 Ultra搭载的中控生态屏由TCL华星独家供应,翻转仪表屏由京东方供应,HUD抬头显示则来自泽景电子。三星能否在小米汽车的显示器供应中提升自己的存在感,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三星电子来说,挖掘汽车电子业务增量是当下的重要任务之一。
自2015年以来,三星集团前会长李健熙就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汽车零部件是三星电子未来的增长动力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三星电子在2017年耗费8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哈曼国际,意在通过零部件业务切入汽车行业。
目前,三星汽车芯片已经拥有了一些知名车企客户,像奥迪、特斯拉、现代等,其业务覆盖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领域。去年8月,三星电子还与高通达成了汽车半导体合作,为高通汽车平台骁龙数字底盘提供低功耗双倍速率4X(LPDDR4X)汽车内存芯片。
然而,三星电子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力仍然不够。这或许也是李在镕此次访问的目的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中国行发生在三星集团“向死而生”内部研讨会不久之后。据韩媒报道,三星集团近日面向子公司的2000多名高管进行了一场名为“重塑三星力量”的研讨。李在镕在研讨会上对在场高管表示:“三星正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管理层必须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必须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以应对AI时代的挑战。”
作为三星集团最为核心的子公司,三星电子的最新业绩并不理想。据其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营业利润为6.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25亿元),收入为7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750亿元),双双低于市场预期。尤其是在AI芯片关键材料高带宽内存(HBM)领域,三星开始落后于本土对手SK海力士。
高通同样是与小米合作最为紧密的伙伴之一。除了在智能手机业务方面有合作之外,小米SU7也采用了高通骁龙8295作为其智能座舱芯片。
在过去五年里,汽车电子业务已经成为高通增长最为迅速的业务之一。其中,智能座舱芯片的影响力最大。根据Canalys发布的报告,2024年上半年,高通在中国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市场占据67%的市场份额,其客户囊括了小米、极氪、零跑、蔚来、小鹏等知名车企。
高通将在今年重点突破的领域是ADAS(高级辅助驾驶)。据多家媒体报道,高通SA8620P的高阶智驾方案将于今年二季度量产。据悉,该方案支持城市智驾,高速NOA和记忆泊车功能,目前已经拿到了多家头部车企定点。
与小米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仅有望进一步覆盖双方在智能座舱芯片合作的车型,也有望为高通拓宽汽车电子业务范围寻找新的突破口。
在汽车行业快速崛起的小米,已经成为各大汽车零部件厂商争抢的热门对象。本月中旬,雷军刚刚宣布小米汽车交付量突破20万,距离其开启首批交付还不到一年时间,这也刷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交付纪录。小米汽车还将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由30万辆提升至35万辆,旗下首款纯电动SUV——小米YU7也计划在今年年中发布。
本文围绕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高通公司总裁安蒙访问小米汽车工厂这一事件展开,介绍了他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情况,分析了三星、高通与小米的合作历史和现状,以及三星电子和高通各自的业务发展态势。同时突出了小米汽车在行业内的快速崛起,展现了汽车行业各方积极合作、竞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