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众安贷深陷多重危机,互联网金融转型何去何从? 众安贷:从行业标杆到危机四伏的警示

本文聚焦众安在线旗下的消费金融平台众安贷,详细剖析其从迅速崛起到深陷多重危机的过程。深入探讨了监管趋严下众安贷面临的风险加大、资产质量恶化等问题,以及行业转型中众安贷的困局与未来出路,揭示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众安贷,作为国内首批互联网保险巨头众安在线旗下的消费金融平台,曾经打着“科技赋能金融”的旗号,一路高歌猛进。在股东方众安财险的信用强力背书,以及翼支付等生态伙伴源源不断的流量加持下,它的小额贷款业务一度成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闪亮典范,备受瞩目。

然而,时间来到2024年,一系列负面事件接踵而至,将这家曾经的明星企业拖入了危机的深渊。翼支付清仓众安贷股权,监管罚单频繁降临,投诉量更是突破万条大关。这些事件的曝光,让众安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分析认为,众安贷的困境,不仅仅是自身经营策略的失败,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在激进扩张后所暴露出来的深层次矛盾。

监管趋严风险加大,资产质量恶化暗藏隐忧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在合规经营的同时有效规避风险。近年来,众安贷频繁陷入诉讼的泥潭,陷入了合同纠纷的恶性循环之中。

据悉,众安贷长期依赖“保证保险 + 助贷”的模式,通过与银行合作发放贷款,并捆绑高额的保险费。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快速扩大业务规模,但却为其埋下了严重的法律隐患。

数据显示,众安财险涉及的保证保险合同纠纷占其司法案件的比例高达68.7%。在2024年,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众安贷的相关投诉量更是高达1.6万条。从法院的判决结果来看,部分贷款的综合费率(利息 + 保险费)超过了22%,远远超出了法定利率的上限。这导致大量借款人以“变相高利贷”为由发起诉讼。

尽管众安财险在诉讼中的胜诉率较高,但是依赖司法催收的模式却带来了高昂的运营成本,单案律师费常常超过万元。与此同时,众多的诉讼案件也对其品牌声誉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此外,在监管的重拳之下,众安贷原有的业务模式逐渐坍塌,这给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据媒体报道,2024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开出的1号罚单,直指众安财险“违规使用保险资金发放贷款”,这暴露出其风控体系与合规管理存在重大缺陷。

图源:黑猫投诉

实际上,类似的违规行为并非个例。这类事件导致众安贷在黑猫平台上的暴力催收投诉量月均超过800条,隐私泄露投诉占比达到21%。用户信任的崩塌形成了恶性循环:2024年第四季度,众安贷的主动还款率降至58%,较行业均值低22%。

众安贷捆绑保证保险等种种“合法不合规”的操作,让用户产生了“系统性欺诈”的认知,其品牌信任度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值得注意的是,在黑猫平台1.6万余条投诉中,与捆绑保证保险有关的投诉占比超过60%。

有典型案例显示,用户借款5000元时被强制投保年化16%的保证保险,实际到账仅4500元,12期还款总额达6420元,综合年化利率高达42%。这种通过拆分利息与保费来规避利率红线的操作,被法院判定为“变相高利贷”,引发了大规模的集体诉讼。

虽然这种“砍头息”操作被包装为“技术服务费”,但还是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弹。当平台失去用户信任后,即便采取“柔性清收”策略,回款率仍然持续走低,形成了“越催收越亏损”的怪圈。

在互联网金融的黄金时代,众安贷凭借股东众安财险的信用背书与翼支付等场景方的流量加持,一度以“科技赋能金融”的叙事占据市场高地。但是,随着其原有的流量场景逐渐“消失”、用户信任逐渐崩塌,众安贷的未来的发展,也显得有些摇晃。

行业洗牌:转型困局与未来出路

观察发现,目前金融行业的逻辑正在经历重构,其经营战略也逐渐迷失方向。当前,消费金融行业正处于从“规模优先”到“合规为王”的转型阶段。

然而,众安贷却陷入了路径依赖的困境。一方面,它试图通过增资来满足监管要求,例如在2021年将注册资本增至10.2亿元;另一方面,它仍然在高风险客群中追求高收益。

图源:众安贷官网

这种矛盾在2024年彻底爆发。当同行纷纷转向助贷技术输出时,众安贷“科技赋能”的故事再也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与此同时,从债务重组到生态重构,众安贷急需找到破局之道。短期来看,众安贷需要通过债务重组,如将不良债权折价转让,来缓解流动性压力;中期则需要重建合规体系,将综合费率压降至24%以内,并剥离高风险的现金贷业务;长期则需要跳出“流量贩子”的定位,探索基于保险科技的差异化产品,如嵌入健康险的医疗分期。

值得庆幸的是,监管层提出的“金融业务持牌经营”“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要求,或许能倒逼众安贷真正回归金融本源。只是,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泡沫的幻灭,当监管套利消失、用户觉醒、资本退潮,仅靠“流量 + 杠杆”的粗放模式注定难以为继。

众安贷从行业标杆走向深陷债务泥潭的教训,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金融创新不能背离风险定价的基本规律,科技赋能也不应沦为高息放贷的遮羞布。从长期发展来看,众安贷唯有将合规作为生命线,以用户价值取代短期暴利,才能真正穿越周期,迎来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结语

众安贷的兴衰沉浮,集中投射出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野蛮生长所付出的代价。它凭借“保险 + 助贷”模式与场景流量红利快速崛起,却在监管收紧、资本退潮与用户觉醒的大环境中陷入多重困局。

无论是依赖高息放贷引发的诉讼潮,还是场景崩塌后被迫转向高风险客群,再叠加暴力催收、隐私泄露等信任危机,都让众安贷陷入了“规模收缩 – 坏账激增 – 声誉受损”的恶性循环。

这场危机也暴露出行业的通病,即以合规换规模、用流量掩风控、借科技行高利。当资本金不足、监管套利失效、用户信任瓦解三重压力叠加时,粗放模式终将坍塌。虽然众安贷还在牌桌,但可以预见,互联网金融的终局,只会属于尊重规则、敬畏风险的长期主义者。

本文通过对众安贷从崛起走向困境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在激进扩张后存在的监管、经营、信任等多方面问题。强调金融创新应遵循风险定价规律,合规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唯有注重用户价值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警示行业需告别粗放模式,走向尊重规则、敬畏风险的长期主义道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众安贷深陷多重危机,互联网金融转型何去何从? 众安贷:从行业标杆到危机四伏的警示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