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北京市属高校首个“春假”的到来,介绍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春假安排,同时提及各地中小学对春秋假的试点响应。探讨了春秋假在政策层面的发展,以及在大中小学落实过程中的不同情况和面临的问题,还阐述了专家对于春秋假在教育和消费等方面作用的看法及相应建议。
“整整7天时间,学校停课但不调课,也无需补课、赶DDL。”备受期待的北京市属高校第一个“春假”终于来临啦!
3月17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正式对外宣布,该校将于4月7日至13日开启春假模式。不仅如此,学校还精心上线了5个研学主题模块,鼓励学生们暂时放下手中的课本,勇敢地走出校园,去亲近美丽的大自然,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
这一令人心动不已的假日官宣消息,瞬间在网络上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大家纷纷就春秋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其实,关于春秋假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 – 2020年)》中就明确提到,“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此后,春秋假在各类文件和不同场合中不断被提及。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再次强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情况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这一举措让网友们对春秋假的期待值再次大幅提升。
政策一经出台,地方层面迅速响应落实。3月18日,湖北省恩施利川市教育局发布通知,宣布2025年4月7日、8日全市中小学放春假2天,这两天与清明节叠加,形成了“连休五天”的小长假,让学生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放松身心。
在大众的视野里,大中小学落实春秋假制度,被看作是消费提振与教育减负的双向奔赴。它既承载着缓解教育内卷现象的期待,也被赋予了刺激消费、重构假期价值的重要使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合理用好春秋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育自主性内驱力的一个重要契机。”在他看来,给童年留出一些空白,教育才能绘出绚丽的色彩;让假期变得生动有趣,经济循环才会更具温度。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放春秋假不适合在全国范围内“一刀切”,各地各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尤其是在中小学段的假期设置上,要充分兼顾城乡之间的家校差异。
3月21日,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赤沙九年制学校的学生们在油菜花海中尽情写生。(新华社发)
高校:主打“佛系度假”、课程灵活自由度高
与中小学在推进春假时的谨小慎微不同,大学的各类实践活动早已悄然开展起来。
仍以北京为例,除了前面提到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之外,不少在京高校近年来都结合劳动节假期,安排了读书周、校庆、运动会等活动,为学生们“扩充”出一段相对清闲的时光。
比如,北京大学的“春假”和往年一样,安排在劳动节期间,同时还兼顾了运动会、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校庆等重要活动;中国人民大学的春假今年在校历上显示为4月底,按照惯例,通常是每年的4月28日至4月30日,与五一假期相连,学生们可以连休8天;中国传媒大学在今年4月26日 – 5月4日设置了春季学期读书周,恰好覆盖了劳动节假期,在此期间全校停课,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读书书目;北京语言大学则将今年5月6日 – 9日定为读书、实践周,让学生们能够继续“充电续航”。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在之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放春假是人民大学自2004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统。学校之所以设置春假,是因为从春节后开学到暑假前的学期时间比较长,春假可以帮助同学和老师们更好地休息,调整学习和工作节奏,放松心情。
从全国范围来看,京外也有不少高校已经开始施行春假或秋假制度,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深入社会。例如,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校历显示,今年该校计划4月26日 – 5月4日放春假,学生们可以连休9天!去年9月28日 – 10月6日为秋假。
据悉,该校的春秋假制度始于2007年,至今已经实施了18年。嘉庚学院曾发文称,春秋假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应对黄金周对教学的影响,以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并帮助学生放松身心。虽然增加了春假和秋假,但学生一年的放假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
2019年,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同样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于4月初增放了6天春假,春假的主题为“去赏花、去恋爱”,充满了浪漫和活力。
事实上,2020年,教育部在相关答复中就曾明确表示: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 – 2020年)》规定“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
高校的灵活探索,虽然为中小学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但也暴露出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大学课程自主性强,假期安排可以与社会需求深度绑定;而中小学则需要在固定课时、家长意愿、安全保障等多方面因素之间寻找平衡点。
在更广大的县乡基层,在那些看似透明却又隐秘的村庄角落,不少村镇教师对于春秋假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
“农村娃放假要帮着家里干农活,城里娃却可以满世界去研学,本来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一起放假又谈何公平呢?”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的一位镇中教师直言不讳地说道。南都记者数年前曾去采访过他轮岗过的村小,那是一所由泥巴砂石砌成的简易校舍,5个年级加起来总共才30人。“大前年学校合并到镇上,孩子们都开始住校了,放假时间一长又得回来,而且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回来后的环境更差。”一边是“插秧割麦”的辛苦劳作,一边是“博物馆打卡”的惬意体验,资源条件的巨大差异让春秋假政策的同步落地面临着更大的阻力。
3月21日,游客们在江苏南京鸡鸣寺樱花大道尽情观赏樱花。(新华社发)
落实带薪休假制,春秋假是培育学生自主性的重要契机
储朝晖认为:“合理用好春秋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育自主性内驱力的一个重要契机。”实际上,中国孩子的教育问题,并不在于学习时长不够,而是自主性严重不足,家长干预得过多。学习成效主要取决于学习状态,而不是学习时长。家长担忧因为春秋假减少学习时长而耽误孩子学业,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需要及时纠正。“我们常常把孩子想得过于简单,其实孩子的潜能是非常巨大的,在假期里他们能够自主地做很多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家长时刻陪着守着呢?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而不是单纯地堆砌学习时间。”
储朝晖指出,根据他所在团队对大量中小学学情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学生普遍存在自主性不足的问题,而这恰恰是由于不当的家庭生活管理、短视化功利化的教育思维所导致的。“只盯着考分的家长,是培养不出有自主性的孩子的。让孩子有一些留白的时间,有一些不被打扰的时光,不用进行统一的学习,去做一些自己热爱的事情,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难道不好吗?”在储朝晖看来,探索设立中小学春秋假,能够为青少年的兴趣发掘和个性化人才培育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双职工家庭假期不同频导致带娃难的问题,教育人士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邱曙光在介绍天杭集团校的春秋假经验时谈到,为了解决部分家庭在假期里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学校在春秋假期间一方面会规模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研学项目等,供学生家长自主选择;同时还会与社区进行联动,开展一些以社区为单位牵头的就近配套活动或组织社区托管。“会设置春秋假的学校,大部分都会有研学类或托管课后服务等配套活动,这些做法也可以进行推广普及。家长没假带娃难,其实不应该成为一个大问题。”
他建议,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景区、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针对春秋假推出优惠活动,这样既能吸引家庭和学生前往,又能同步带动消费。
“也有家长觉得研学的性价比不高,宁愿去报几天的一对一培训班。家长什么样的心态都有。”前述北京十一学校的老师无奈地表示,“就放这几天假还报班,真的没有太大意义,不如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放松身心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该教师还表示,家长也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将春秋假视为孩子额外的学习时间,应该利用假期多陪伴孩子,参与亲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给中小学放春秋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联动。家校教育都要转变理念,不能只关注孩子的知识教育,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规划,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要全面推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家长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度假。“各地教育部门应该和劳动人事部门一起,统筹安排中小学放春秋假,以及推进家庭有子女的职工在此期间自主安排带薪休假。这也是保障职工休假权,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
“放不放春秋假,以及怎么放,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更不必搞全国统一,还是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条件对不同梯次的孩子做出不同的安排。”储朝晖强调,城乡差异是客观存在且非常明显的,必须分层施策。“政策也明确了,是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试行春秋假。”
对于乡村地区学校如何适配春秋假,前述镇中教师提到,可以在完善配套支持体系、保障基本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组织一些低成本的实践活动,比如贴近田间地头的自然人文教育等,“特别不能额外增加薄弱家校的负担。”
本文围绕春秋假在大中小学的落实情况展开,先是介绍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春假安排,接着提及各地中小学对春秋假的试点响应。探讨了春秋假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高校和中小学在落实春秋假时的差异,以及城乡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面临的问题。同时,专家们强调了春秋假对于培育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双职工家庭带娃难等问题的建议,指出春秋假的推行应因地制宜、分层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