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3月21日沙河高教园区AI+新材料合成校企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展开,介绍了相关出席人员,阐述了实验室成立背景与意义,提及其实践人才培养成果,还介绍了沙河高教园区的资源优势与过往成就,最后展望了高教园区未来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发展方向。
在3月21日上午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一场备受瞩目的揭牌仪式在新元科技园区成功举办。这便是沙河高教园区AI + 新材料合成校企联合实验室的揭牌盛典。活动现场可谓是嘉宾云集,昌平区副区长高阳亲临现场,同时出席的还有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新材料与智能制造科技处,市经信局,未来城管委会校城融合处、沙河镇、昌发展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代表们,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画面中展示的正是实验室的实验现场,这里仿佛是科技与创新碰撞的前沿阵地。
时间回溯到今年1月底,《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 + 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 – 2027年)》正式发布。智能实验室作为北京“人工智能 + 新材料”发展布局中的重要物理载体,承载着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的重任。而在3月初,“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这一内容更是被郑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AI +”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人工智能对产业赋能的简单增加,更意味着要加紧进行战略布局,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此次AI + 新材料合成校企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无疑是沙河高教园区在推动科技创新、深化校企合作道路上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同时也是落实“人工智能 +”行动的关键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该实验室还充分依托高校的资源优势,积极打造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实验室已经接待了数十位来自清华、北航、北化工等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前来实习并开展毕业设计。在这里,年轻的学子们有机会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科研相结合,为AI与新材料领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沙河高教园区向来被誉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人才培养的“新高地”。这里汇聚了北航、北师大等8所顶尖高校,约7万名师生在这里学习和工作,其中包括29名院士在内的1000余名高层次人才。凭借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园区在2023年获评全市唯一一家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在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园区更是产出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能。近年来,园区充分发挥“高校创新矩阵”的优势,成立高校联盟,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新元科技园等校城融合示范基地、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有力地助力了产教研协同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集群。
展望未来,沙河高教园区将继续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方面不断探索、勇于尝试。通过促进央企、民企和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园区有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从1到10”的技术转化、“从10到100”的产业化发展,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文介绍了3月21日沙河高教园区AI + 新材料合成校企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阐述其成立背景及意义,提及实验室依托高校培养人才情况,展示了沙河高教园区的资源与创新成果优势,最后展望了园区未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