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重庆在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展开,介绍了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在环保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探索,包括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推行“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等多项举措。
营商环境的优化,对于推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而言,是一道没有终点的“必答题”。那么,重庆在生态环境领域,是如何通过改革的“优化”来促进营商的“共赢”呢?
3月21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在此次发布会上,公布了全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以及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相关情况,展示了重庆在环保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全新探索。
画面呈现的是发布会现场的场景。
杜绝随意开展检查
涉企行政检查,这一工作一头连接着政府,另一头连接着企业,它关系到经营主体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信心。而这种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检查的规范性和效率之上的。
为了给在渝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公平的发展环境,重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重庆市2025年生态环境行政检查计划》。
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党委副书记、政委李松明确表示:“未在清单内的事项,一律不得随意开展检查。”并且,还会根据企业管理的规范程度、信用等级等多个维度,来确定和设置检查频次。
举例来说,对于环保诚信企业,会优先采用非现场检查的方式,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影响;而对于风险较高的企业,会适当增加检查频次,但每个季度原则上不超过1次,普通企业每年检查不超过1次。
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重庆在生态环境领域全面推行了承诺免检制度。企业可以向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提出承诺免检申请,在经检查合格后,公开承诺合规经营。对于做出承诺的企业,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将不再开展日常检查。不过,如果承诺免检企业实施了环境违法行为,将会依法从重处罚并取消其免检资格。
为了减轻企业迎检的负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在监管执法的协同方面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中心城区,加强了市级层面的行政检查统筹力度,真正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这样不仅能精准有力地打击生态环境领域的违法行为,还能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人海战术”变“智慧检查”
重庆还借助科技的力量,推进非现场检查方式。积极推广使用“执法 + 监督”数字应用,让行政检查从传统的“人海战术”转变为“智慧检查”,从“人防为主”转变为“技防优先”,从而提升检查的效率和精准度。
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手段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大数据与AI技术,识别异常排污情况,精准打击严重违法行为;通过自动监控异常数据标记和预警提示,帮助企业第一时间察觉自身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隐患,在监管指导下自行排查处理,避免问题扩大而引发高额处罚与整改成本。
审慎包容让检查有温度
涉企业行政检查不仅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
李松在发布情况时强调:“注重审慎包容。”推行“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告诫说理——行政处罚——监督整改”的渐进式执法模式。同时,严格执行轻微环境违法行为依法免予行政处罚清单,依法实施轻微免罚、首违免罚、免除加处罚款、同意缓缴罚款等措施,给予企业一定的容错改正空间。
全力推进5个“一体化”
“大综合一体化”改革,是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李松在现场表示,环保领域将推进行政执法运行、行政执法场景、行政执法协作、行政执法监督、行政执法平台等5个“一体化”,确保改革能够落地并取得实效。
比如在行政执法场景方面,将聚焦高频行政执法事项,精准规划综合行政执法场景。依托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试点建设中心城区城市噪音污染执法监管“一件事”,形成隐患高效发现、履职协同联动、问题闭环解决的超大城市整体智治链条;在行政执法协作方面,建立跨部门行政执法联席会议机制,全面推行跨层级“综合查一次”模式,推动行政执法从条块分割向整体协同转变。
李松表示:“努力在中心城区构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和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一体化新格局。”接下来,重庆将持续深化涉企行政检查规范工作和“大综合一体化”改革环保领域的各项举措,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介绍了重庆在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探索,包括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推行承诺免检制度、利用科技实现智慧检查、实施审慎包容执法以及推进5个“一体化”改革等措施,这些举措旨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