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碳负极材料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介绍了其在手机电池和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技术瓶颈突破的可能性和放量时间,同时指出了成本高、产品一致性不稳定等问题,并提及了主流厂商的降本策略。
在当今电池材料的创新浪潮中,硅碳负极作为新一代负极材料的杰出代表,正凭借其卓越的高能量密度表现,开启属于自己的发展新篇章。自2024年起,硅碳负极犹如一颗耀眼的新星,在手机电池领域迅速崭露头角,实现了快速渗透。不仅如此,它还在动力电池场景中逐步开启应用之旅,部分头部厂商的相关产品甚至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火热状态。这一现象充分显示出硅碳负极在电池市场中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多数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持有乐观态度。他们认为,随着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路线的不断普及,一直困扰硅碳负极发展的高膨胀率技术瓶颈有望迎来重大突破。一旦这一技术难题被攻克,主流厂商的产能将会加速落地。众多专家预测,2025年极有可能成为硅碳负极大规模放量的元年,届时,硅碳负极将在电池市场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硅碳负极在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与传统的石墨负极相比,硅碳负极的成本明显偏高,产品一致性也不够稳定。这些问题成为了其规模化应用道路上的绊脚石,要想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要产业链的持续完善和协同发展。从各主流厂商的战略布局来看,深度绑定多孔碳、硅烷气等关键原材料,通过一体化布局,与产业链上的企业携手共进,共同推进成本降低,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共识。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克服硅碳负极发展中的困难,推动其在电池市场中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硅碳负极自2024年以来在手机和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进展,多数受访人士预计2025年将是其放量元年。但硅碳负极存在成本高、产品一致性不稳定等问题,需产业链完善,主流厂商通过一体化布局与产业链企业合作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