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医疗乌兰牧骑:66 年坚守,点亮北疆健康之光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疗乌兰牧骑队伍的事迹。自 1958 年建院,医院就以“马背行医”为草原人民送医送药,新时代的医护人员组建医疗乌兰牧骑,将优质医疗资源带到草原。文中介绍了一支坚持 521 周为五原县人民医院输出医疗服务的小分队,使医院有了巨大变化,还阐述了医疗乌兰牧骑通过多种方式为北疆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情况。

在祖国北疆的广袤大地上,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跨越 4200 公里的漫长路程,用 66 年的坚守,书写着一段温暖而伟大的医疗传奇。他们就是被誉为“一支队伍就是一所医院”的医疗乌兰牧骑。

近日,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举办的“北疆白玉兰——医疗乌兰牧骑党建文化品牌”创建一周年发展研讨会上,医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感慨万千。“4200 公里的北疆路,‘马背医生’一走就是 66 年。脚下的路越来越好走,心中的情越积越浓厚。”这句话,道出了他们多年来的坚持与付出。

回溯到 1958 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院之初,便开启了“马背行医”的征程。医护人员们深入草原牧区,翻山越岭、穿越大漠,只为将医药和健康送到草原人民的身边。时光流转,如今新时代的医护人员们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组建起了一支朝气蓬勃的医疗乌兰牧骑,继续为草原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图为医疗乌兰牧骑队员为农牧民发放专用免挂号费就诊联系卡。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供图

521 周播撒爱的种子

在医疗乌兰牧骑的队伍中,有一位令人尊敬的前辈——70 岁的原医院呼吸科主任崔丽英。她所在的医疗乌兰牧骑队伍,从 11 年前就踏上了前往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人民医院的征程。

“呼和浩特市距离五原县单程 365 公里,11 年前,我们去一趟得坐 7 个小时火车。”回忆起当初的艰辛,崔丽英的语气中却没有丝毫抱怨。即便路途遥远、条件艰苦,这支医疗乌兰牧骑小分队依然每周准时出发,从未间断过。

“刚到五原县人民医院的时候,我们都傻眼了。医院只有大内科和大外科两个科室;购置回来的气管镜由于没人会用,搁置了 7 年……”崔丽英清晰地记得初到医院时的情景。面对如此落后的医疗条件,医疗团队没有退缩,而是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开始组建科室团队,手把手地教当地的医务人员操作医疗设备、进行诊断治疗,同时还坚持出门诊,为患者服务。

就这样,这支小分队坚持了 521 周不间断地输出医疗服务。如今,五原县人民医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呼吸科来说,我们从最初建立的两个病区、58 张床位,到现在成立了气管镜室、肺功能室、睡眠中心,所有的医务人员都能熟练地操作呼吸机。”崔丽英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现在五原县人民医院接近了三甲医院的临床医疗服务水平。”

五原县人民医院院长张金峰也感慨万千,“我们的患者也能在家门口享受一流诊疗水平了。”对于崔丽英而言,每周去五原县人民医院出诊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她更希望年轻一代能将“马背行医”的精神传承下去,将爱的种子埋进祖国北疆的每一寸土地。

图为医疗乌兰牧骑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组织进行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供图

玉兰花开北疆

如今,医疗乌兰牧骑已然成为活跃在祖国北疆的健康轻骑兵。他们通过“健康地摊”、巡回义诊、医疗大篷车和科普乌兰牧骑等多种形式,深入边疆、牧区、偏远村落,打破地域壁垒,为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书写着独特的“边疆方案”。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刘海波介绍,医疗乌兰牧骑吸纳了全院 90%以上的医护人员。他们为诊疗过程中确定身患疾病的群众发放“乌兰牧骑 + 医疗”专用免挂号费就诊联系卡,让患者能够更加便捷地就医;在呼和浩特市及周边设立“健康地摊”,定期发放健康资料、开展健康讲座,进行义诊,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在各盟市建立“名医工作室”,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基层群众提供面对面的疾病预防与健康指导。

2024 年,医疗乌兰牧骑更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累计组织巡回医疗活动 200 场次,开展免费诊疗 10000 余人次;“健康地摊”常规开展义诊、健康咨询活动 10 场次;“专家大讲堂”培训基层医护人员 2000 余人次,指导手术 100 余例;筛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 10000 余名,实施先天性心脏病救助手术 2 例。

本文详细介绍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疗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从建院初期的“马背行医”到新时代的多元服务模式,他们用多年的坚持和付出,为北疆地区的群众带来了优质的医疗资源,提升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为构建边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无私奉献、坚守初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医疗乌兰牧骑:66 年坚守,点亮北疆健康之光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