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介绍了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情况,包括从2018年至今实施的三轮“行动计划”取得的成果,如产业规模破万亿、各类创新成果居全国前列,外资企业的落地与发展,产业交流平台的搭建,京津冀协同深化等,还阐述了未来的发展规划。
记者于3月20日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了解到,医药健康产业可是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重要“双发动机”之一。自2018年起,北京已经接连实施了三轮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的“行动计划”。到2024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迎来了重大突破,整体规模达到了1.06万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8.7%。这一成就让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的城市,彰显了其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强大实力和领先地位。
在创新成果方面,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透露了一系列亮眼的数据。2024年,北京在医疗器械和创新药领域成绩斐然。AI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11个,这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9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在全国排名第二;9个创新药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位列全国第三;还有27个项目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揭榜挂帅优胜单位名单,数量同样居全国首位。此外,北京还在细分领域积极出台政策,针对合成生物制造、医疗器械、细胞与基因治疗(CGT)、脑机接口等新赛道,全力赋能,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积极推动开放创新,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的目光,外资企业落地数量创下新高。有8家知名外资药械企业在北京新设了研发或创新主体,像辉瑞、丹纳赫、沪亚生物都是首次在北京设立实体。礼来、拜耳、默沙东等企业也纷纷新设创新中心,这些创新中心不仅助力本土创新药械品种的转化,还推动其上市和出海,为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北京还推动了赛诺菲、诺华、阿斯利康等重大产业化项目的顺利落地。其中,赛诺菲更是大手笔投资约10亿欧元,在经开区新建胰岛素生产基地,这也是其在华最大的单笔投资。另外,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获评“灯塔工厂”,成为中国医疗设备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工厂,进一步提升了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影响力。
在搭建产业交流平台方面,北京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举办了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以及世界医药传统大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等医药健康大型论坛会议。这些论坛在产业内引起了良好的反响,逐渐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论坛品牌,为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医药健康领域进一步深化。北京推动京津冀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增设合成生物专题,启动了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联盟,还发布了京津冀技术平台共享倡议。这些举措加强了京津冀地区在医药健康产业的合作与协同,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对于未来的发展,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表示,下一步北京将深入推动第三轮“行动计划”落地实施并取得实效。在市级医药健康联席会的统筹下,加速创新药械成果的产出,重点发力产业化落地和规模化放量。同时,还将研究出台2025年新一轮改革政策,强化创新企业的引进和培育。积极争取一批知名外资企业在北京加大研发投入和布局,在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新兴领域持续发力,进一步做强做大药械基础板块,形成北京独特的竞争优势,为北京医药健康产业从“万亿”规模向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本文围绕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展开,介绍了其从2018年至今实施“行动计划”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包括产业规模破万亿、创新成果突出、外资企业积极布局、产业交流平台搭建以及京津冀协同深化等方面。同时,阐述了未来的发展规划,将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在新兴领域发力,巩固竞争优势,为产业的进一步提升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