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探寻大运河畔的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了解当地的历史变迁、人文风俗以及耕读文化,展现这片土地在运河滋养下的独特魅力和发展前景。
新华社天津3月20日消息,春分时节,阳光和煦,大运河水悠悠流淌,泛起层层波光。不远处的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那两扇朱红色的大门缓缓敞开,仿佛在悄然诉说着一段跨越千年的运河故事。
“瞧那蜿蜒的运河,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自南向北纵贯陈官屯镇,默默记述着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发展与变迁。”在博物馆的序厅,讲解员那婉转悦耳的声音,伴随着众人的目光,落在了右侧墙壁上那幅宏大的京杭大运河全程示意图上。
这座别具意义的博物馆,坐落在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它可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第一家乡镇级运河博物馆。整个展馆占地面积达2900平方米,精心划分为序厅、千年古韵、运河流翠、两岸风俗、古城崛起、跨越发展和奔向未来等七个主题部分。早在2016年5月1日,它就正式向世人开放,迎接八方来客。
当你踏上博物馆的玻璃地板,会惊奇地发现,一条蓝色的“运河”在脚下蜿蜒伸展。它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陈官屯镇沿着运河一路走来的历史轨迹和当下的发展风貌。要知道,京杭大运河如一条巨龙贯穿陈官屯全镇,流程全长12.5千米。全镇24个村庄中,有23个紧紧依偎在运河两岸,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运河之畔。
在陈官屯西钓台村西北方向约400米处,隐藏着一座神秘的西汉古城遗址。翻开《静海县志》,上面清晰记载着:“钓台村西北……有古城之垣,久废。城址或隐或现,宛然可寻。”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陶梦振介绍说,天津市著名考古学家韩嘉谷先生曾在钓台村进行了多年的深入考证,提出这座古城极有可能就是史料中记载的西汉时期的东平舒城。“这座西汉古城的发现,充分表明这里的人文底蕴,远比我们一般人想象的要深厚得多。”陶梦振感慨道。
陶梦振还告诉我们,陈官屯镇与大运河的不解之缘可以追溯到隋代。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从北向南依次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等四段。其中,流经陈官屯镇的河段正是永济渠的一部分。由于运河两岸拥有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来自山西等地的移民纷纷在这里依水而居、依水而作,经过岁月的沉淀,逐渐形成了众多充满烟火气的村落。
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有1700多人居住生活的吕官屯村,便是沿着运河发展起来的典型村落之一。历史上,漕运商贾往来不断,他们不仅给这里的居民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还带来了特有的耕读文化。
“运河文化早已深深根植在每位老百姓的心里。我们从小生活在运河边,性格特点也和运河息息相关。”今年66岁的吕官屯村村民胡毅,手指着吕官屯村的村落模型,满脸自豪地介绍说,运河孕育了这里独具特色的民间风俗。
别看吕官屯村面积不大,但在村子的“繁华路段”,却设有艺术陈列馆、家风家训馆等多个展馆。
一走进艺术陈列馆,一股淡淡的墨香便扑鼻而来。一间展室内,墙壁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既有刚劲有力、气势磅礴的诗词书法,也有笔墨灵动、意境深远的山水墨画。这些作品的作者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天真可爱的孩童,从侧面生动地印证了村民们的多才多艺、能书善画。
“这些可都是村民们利用空闲时间创作的。”吕官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杰笑着介绍说,百余年来,这里的村民们一直保持着“白天耕种、夜里读书”的优良传统,不仅艺术水平颇高,更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吕官屯人重视教育,这在当地可是家喻户晓的事情。临近放学时间,吕官屯村明德小学门外顿时热闹起来。看着学生们从教学楼鱼贯而出,很难想象,这所学校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1909年,吕官屯学校在这里诞生,100多年来,教学的脚步从未停歇,薪火相传。
“不完全统计,自恢复高考以来,已经有15位村民拿到了博士学位,52位村民拿到硕士学位,600多位村民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朱杰兴奋地指着墙上的“状元榜”说道。
如今,在大运河的滋养下,这里孕育出的优秀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绽放着耀眼的光芒。也有一些人在学成之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唐官屯镇副镇长王晓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在南开大学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后,参加定向招考,回到陈官屯镇工作至今已有11年。“崇文尚善的村庄培养了我,我也希望可以为家乡的经济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王晓瑾坚定地说。
水脉连着文脉,文脉吸引着人们纷至沓来。如今,这个运河边的美丽乡村已经成为不少游客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每到周末和假期,总有许多人驱车而来,在这里品味浓浓的故土乡愁、感受深厚的耕读文化、欣赏秀丽的运河风光。
“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好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这个重要载体,持续打造运河文旅和民宿经济,把运河千年文脉赓续传承下去。”陈官屯镇党委书记李忠斌满怀信心地说。
本文通过对陈官屯镇运河文化博物馆及当地村落的介绍,展现了陈官屯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和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大运河的滋养下,这里人才辈出,且吸引着众多游客。未来,当地将依托博物馆打造运河文旅和民宿经济,传承千年运河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