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特朗普对伊朗的一系列举措展开,包括退出伊核协议后又进行制裁、致信、军事威胁等,探讨其“以压促谈”策略是否可行。并邀请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邹志强、西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王晋做客东方卫视《环球交叉点》节目,与主持人袁鸣一起进行深入分析。
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他做出了退出伊核协议这一重大决定。而如今,对于伊朗,他的态度和行动显得极为复杂。一方面,他不断对伊朗实施制裁,还发出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又言辞恳切地表示“我不想伤害他们”。人们不禁会问,他这一系列操作是想把伊朗拉回到谈判桌前吗?他所采用的“以压促谈”策略真的能起到作用吗?
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邹志强以及西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王晋做客东方卫视《环球交叉点》节目,与主持人袁鸣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邹志强指出,伊朗在铀浓缩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原因在于其在核研发的道路上一直未曾停歇。特朗普如今为何如此急切地想要和伊朗达成协议呢?其首要目标就是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在当前这个阶段,如果不能达成协议,想必谁都不愿意看到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出现。
王晋提到,伊朗目前存在着诸多诉求,国内也有着不同的声音,但核心诉求是回到2015年的核协议。外部制裁是一个关键要素,因为倘若外部环境得不到改变,就意味着没有投资者敢来伊朗投资,也没有人愿意来这里置业。这样一来,国际交流以及正常的贸易活动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经济流动性变差。与此同时,伊朗国内还存在体制方面的问题。例如,伊朗总统主要负责经济治理和社会行政方面的工作,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最大的权威。在涉及到重大问题时,他并没有最高的决断权,需要听从最高精神领袖的指示。
张家栋认为,特朗普的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个人的喜好。特朗普喜欢站在镜头前,突然做出一些震惊世界的壮举,他享受这种感觉。就像当年尼克松宣布“我要到北京去”,让全世界无论是敌人还是朋友都感到震惊。尼克松只做了一次这样的事,而特朗普却天天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说不定哪一天,特朗普突然宣布要到德黑兰去,这完全是有可能的,这也符合他对自己的人设和需求。实际上,对于特朗普来说,胡萝卜和大棒是同时存在的。他既表示要和伊朗接触,又声称要对其施压,他觉得这两者并不矛盾,这和过去的美国总统有所不同。过去的美国总统在做一件事时,可能会要求各个方面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而现在特朗普可以一边说你的好话,一边又和你产生冲突,这就是现在美国的行事风格。
本文围绕特朗普对伊朗“以压促谈”的策略展开讨论,专家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邹志强指出特朗普此举是为阻止伊朗拥核,王晋阐述了伊朗的核心诉求及国内体制问题,张家栋则认为特朗普的行为受个人喜好影响。综合来看,特朗普的策略能否成功促使伊朗回到谈判桌前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