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见证中国专利蜕变:从模仿到创新,美国专利体系危机凸显

本文聚焦中国和美国在专利领域的发展变化,详细阐述了中国如何从曾经被视为知识产权“法外之地”,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实现专利申请数量跃居世界首位,法院执法更公正等转变,同时对比了美国知识产权体系逐渐衰弱的情况。

近期,法国《快报》周刊网站于3月23日刊发了法国斯托纳尔公司总经理兼政治创新基金会科学委员会成员罗班·里瓦东所撰写的文章《专利:从差生到模范生,中国的蜕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国际上曾被贴上知识产权“法外之地”的标签。回溯到1984年之前,中国还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那个时候更侧重于模仿外国先进技术,而对技术保护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这种陈旧的印象早已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国对专利和商标方面的法律以及战略框架进行了全面且深刻的改革。

如今,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成功跃居世界首位。这样显著的转变背后,是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在支撑。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积极推动法律法规的现代化改造,让其与国际标准紧密接轨。2014年,中国设立了首批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法院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网络体系,由众多专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机构组成。并且,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工具,实现了专利申请与司法诉讼的紧密联系,大大提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效率和质量。

2020年修正的专利法更是引入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措施。例如,为了补偿新药上市审评审批所占用的时间,对于在中国获得上市许可的新药相关发明专利,给予专利权期限补偿,补偿期限不超过五年。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医药企业在新药研发方面的积极性。

在司法执法方面,中国的法院如今更加公正地履行职责。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外国原告胜诉的几率与中国企业基本相同。美国胡佛研究所202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现在美国企业在有选择司法管辖区的权利时,更愿意在中国而不是美国提起诉讼。因为在中国,它们更容易获得保护措施,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阻止有争议产品的销售,切实保障了企业的知识产权权益。

2024年4月,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入了“专利审查高速路改进倡议”。这一倡议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这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影响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知识产权体系却在逐渐走向衰弱。在美国,类似2006年默克交易公司诉亿贝公司等案件的司法裁定,取消了针对侵权者实施的自动禁令,这使得专利的威慑力大幅削弱。2011年通过的《美国发明法案》设立了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专利上诉委员会。在其审理的案件中,超过80%的专利被判定无效。

2010年至2014年,美国最高法院的一系列判决极大地缩小了可授予专利的发明范围。像软件、医疗诊断、商业方法等一些行业,变得更难获得专利保护。甚至有数百项已经授予的专利也被追溯撤销。

有观点认为,这种放宽限制的做法是大众消费科技巨头企业推动的结果。例如汽车制造商或手机制造商等行业,单一产品往往涉及数千项专利,存在被专利流氓起诉以索取不当赔偿的风险。然而,这种对精英主义的偏好正在让美国失去更多的创新动力。

本文通过对比中国和美国在专利领域的发展状况,展现了中国从曾经不被看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局面,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实现了专利申请数量领先、司法保护公正等积极转变;而美国则因一系列司法裁定和政策,导致知识产权体系逐渐衰弱,创新动力受到影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方面的巨大进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见证中国专利蜕变:从模仿到创新,美国专利体系危机凸显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