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从上海凡人传看网络文学现实题材新突破,上海凡人传:小人物勾勒上海30年城市变迁

本文聚焦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引出和晓创作的《上海凡人传》。详细介绍了该作品的内容,包括市井人物群像塑造、城市文学的探索、小人物与大时代的映射等方面,同时也指出了作品存在的一些不足。

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其创作格局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网络作家们广泛汲取中国古代文化、民间文化、影视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养分,逐渐形成了一种推崇主观幻想、追求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独特世界观。在这样的创作氛围下,玄幻、仙侠、历史、穿越、都市等题材纷纷涌现,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主流方向。

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凭借精彩的故事、丰富的想象以及强烈的代入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然而,它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故事内容偏离社会现实,不太注重人物形象的雕琢,常常以主观臆想取代客观事实,用想象书写历史,以虚构替代现实等。

随着网络文学朝着主流化、精品化的方向不断深入发展,许多网络作家开始突破类型文学和幻想题材的局限。他们从城乡巨变、人民生活等多个角度入手,尝试运用网络文学的创作手法来探索现实题材的书写路径。在这一趋势下,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和晓创作的《上海凡人传》格外引人注目。

这部作品以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为时间线索,生动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老朱一家人的成长故事。通过这一家人的经历,深刻折射出上海在30年间城市生活的巨大发展和时代的显著进步。与常见的“年代文”不同,《上海凡人传》没有采用穿越手法,而是立足于真实的历史和环境,将写作重点放在人物塑造上,为平凡人立传,深入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传奇之处。作品通过描绘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情感生活和人生境遇,反映出个体命运与时代及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它在网络小说和传统文学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结合点,对于网络文学创作在塑造人物形象、书写城市空间、弘扬时代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市井阶层的人物群像

《上海凡人传》精心刻画了一众上海老城区的市井人物。这些人物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网络不仅支撑起了整个故事的框架,而且每个人物都在故事中展现出鲜活的形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和亲和力。

作品将人物放置在上海特定的历史场景中,生动展现了人们在时代洪流中面对机遇与挑战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具有鲜明的年代特色。例如,主人公朱盛庸为了陪伴身患重病的外公,毅然放弃了出国的机会。毕业后,他又拒绝了安稳的体制内工作,选择自主择业。在上海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他没有盲目随波逐流,而是保持理性谨慎的态度。在生活上,他表现出一种低欲望,甚至有些抠门,但实际上这是他对生活不确定性的一种未雨绸缪和精打细算。

而他的哥哥朱盛中则走上了与弟弟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他性格虚浮,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对时代大势缺乏长远的判断。当弟弟依靠炒股逐渐完成财富积累时,朱盛中却遭遇了婚姻变故,不得不承受家庭沉重的负担,甚至只能通过卖车卖房来维持生计。从这两兄弟的不同人生轨迹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作者善于通过雕琢细节来表现人物,利用情节的发展呈现人物的多面性和多变性。比如陈总这个角色,他一方面能力出众、事业心强;另一方面,又极度自私、不择手段,在争夺老洋房归属权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沉阴暗的一面。

小说中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女性角色。冯嫣为了实现阶层跨越,甘愿自我“物化”,沦为生育的工具;林青青身上展现出新时代女性的特征;朱妈妈隐忍克制;周画白宁静善良;刘颖刘流姐妹则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这些小人物在友情、亲情、爱情等多重情感线的交织下,演绎出不同的人生况味,吸引读者走进他们的生活,同时也促使读者回望和检省自己的人生,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城市文学的探索与开拓

在现当代文学的城市版图中,上海以其融汇古今、兼容中外的文化特性和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成为众多作家钟爱的创作母题。像《上海的早晨》《上海三部曲》《繁花》等优秀长篇小说,都是以上海为背景创作的佳作。这些作品以城市百姓和都市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勾勒出城市的风貌,书写个体的城市体验,彰显物质欲望,展现出与乡村截然不同的城市生活形态。

在这方面,《上海凡人传》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上海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有着浓郁的烟火气息和发达的市民文化。小说中,浦东浦西、南京路、淮海路、田子坊等著名地标如浮光掠影般闪现,与小说人物的日常生活紧密融汇在一起。作者通过碎片化的描摹,展现出一幅完整的上海市民生活图景,传递出对上海精神、上海生活的深刻理解。

正如张爱玲、苏青、金宇澄等海派作家一样,《上海凡人传》呈现出“一种无论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却永远都不会改变的精细的、世俗的、琐碎的市民传统,并在这种琐碎和精细中展现最真实的生活本相”。作品通过对“城市与人”的深入思考和表达,拓展了城市文学创作的新空间,是海派文学向网络文学的一次成功延伸。

小人物映射大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成为中国崛起的真实缩影。在《上海凡人传》中,也对金融危机、浦东开发开放、股市楼市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进行了呈现。作品的明线是对老朱家30年生活变迁的速写,暗线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见证。

一方面,体现了人物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根据小说的年代背景,可以推测朱家兄弟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他们置身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上海,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舞台。

另一方面,个人的成长也印证了时代的发展进步。90年代出国热流行,李礼刚代替朱盛庸赴美留学,这成为朱盛庸心中的一大遗憾。小说通过通信的方式展开中美生活对比,李礼刚与朱盛庸互为镜像,映照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在给朱盛庸的信中,李礼刚更多地表达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和艰辛。当他好不容易在美国站稳脚跟时,中国的崛起却让他不禁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祖国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人民生活,都在一步步追赶美国。正如朱盛庸在信中所说,2006年以前,能感受到国家在变富,而到了今年则感受到人民在变富。“国富民强”这句话经由平凡人之口道出,比喊口号或是司空见惯的宣传报道更显真实,更具信服力。

当然,《上海凡人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小说的叙事语言整体比较简洁凝练,但缺乏一些韵味,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叙事场景变换语言风格;作品过度倚重人物对话,导致动作、心理描写被削弱、抑制,有些章节甚至以人物对话来过渡;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够细腻,个别叙述略显琐碎、拖沓,像是记录生活的流水账,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提炼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尽管如此,在当下的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中,《上海凡人传》仍然具有较高的辨识度。这也让我们对作者和晓今后的创作充满了更多期待。

本文先阐述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及特点,引出《上海凡人传》。接着从市井人物群像塑造、城市文学探索、小人物与大时代映射等方面介绍该作品的亮点,同时也指出其叙事语言、描写处理等方面的不足。总体而言,《上海凡人传》在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中独具特色,值得肯定且让读者对作者后续创作满怀期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从上海凡人传看网络文学现实题材新突破,上海凡人传:小人物勾勒上海30年城市变迁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