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展开,介绍了公立医疗机构在门诊和住院预交金方面的管理调整,以及相关背景和便民措施。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个部门此前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25年3月31日开始,全国范围内的公立医疗机构将全面取消门诊预交金,同时规范住院预交金的管理,此举旨在切实减轻患者预付资金时所面临的压力。
记者从区卫生健康委了解到,静安区的公立医疗机构已经率先全面取消了门诊预交金,而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的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当中。
在这里,有必要对预交金的概念进行详细说明。预交金和大家熟悉的挂号费是不同的,它是指患者在进行门诊就诊或者办理住院手续之前,需要预先支付的一笔押金,这笔押金的作用是作为后续治疗费用的保障。一直以来,这都是公立医院传统的收费方式。在过去,医院主要以窗口收费为主,设立预交金制度能够让患者减少排队缴费的次数,有效缩短缴费等待的时间。然而,随着我国基本医保制度的逐步健全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预交金原本所起到的相关作用正在逐步减弱。
为了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给群众带来不必要的不便,《通知》明确要求,对于急诊、急诊留观、门诊手术、急诊手术等特殊情形,以及老年人等确实有门急诊预交资金需求的特定群体,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公立医疗机构可以保留门诊预交金,但需要报属地卫生健康(中医药、疾控)行政部门备案。
此外,《通知》还提出了关于住院预交金的调整方案。自2025年6月30日起,将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会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原则上,医疗机构要在患者出院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住院费用的结算工作,并且逐步实现24小时内结算。同时,还将积极探索推行“一站式结算”“床旁结算”“线上结算”等一系列便民措施,以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国家规范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内容,包括2025年3月31日起取消门诊预交金、规范住院预交金管理,以及6月30日起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等举措,还考虑了特殊群体需求并提出便民结算措施,旨在减轻患者预付资金压力,提升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