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2025年4月3日川大华西医院在都江堰市举行的人体器官及遗体(组织)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展开,介绍了活动现场情况、器官捐献的感人故事,以及当前器官捐献的现状和需求。
在2025年4月3日,正值清明节前夕,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体器官及遗体(组织)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在风景秀丽的都江堰市盛大举行。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川大华西医院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者纪念广场落成后,连续第十个年头为那些伟大的遗体和器官捐献者们举行庄严的缅怀纪念活动。
此时的都江堰青城后山上,草木葱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在味江陵园内,那一朵朵金黄的菊花静静地绽放着,它们寄托着人们对故人深深的追思。一座由黑色花岗岩铸就的纪念碑矗立在那里,显得格外庄重肃穆。碑上铭刻着上千个姓名,每个姓名下面都标注着逝者的生卒年份。这些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而光荣的名字——“人体器官及遗体(组织)捐献者”。
在纪念碑前,汇聚了来自各方的代表。有器官及遗体(组织)捐献者的家属代表,他们带着对亲人的思念和敬意来到这里;有受捐者代表,他们带着重生的希望和感恩之情前来;还有川大华西医院的医护代表,他们用专业和爱心守护着生命;华西临床医学院的学生代表,他们怀揣着对医学的梦想和敬畏;以及红十字志愿者代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共计100余人。大家集体默哀,那片刻的寂静仿佛能听到每个人内心深处对这些拯救生命的“凡人英雄”们的敬仰。随后,人们纷纷献上菊花,以最诚挚的方式向器官捐献者们致以最深的敬意。
在器官捐献的故事中,有一个格外令人动容。2022年,在川大华西医院,李女士遭遇了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她的儿子因车祸不幸去世。然而,她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为儿子进行器官捐献。逝者的心脏、肾脏和眼角膜,像生命的火种,为三名素不相识的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当孩子的器官移植到受捐者的身上时,李女士仿佛觉得自己的家人仍然以另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如今,李女士自己也经过登记,成为了一名人体器官和遗体(组织)捐献志愿者,她用自己的行动延续着这份大爱。
对于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而言,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无疑是挽救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器官捐献意识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终末期患者因此受益。然而,现实情况依然严峻。川大华西医院肝移植中心副教授徐岗表示,每年大概有30万名肝移植登记患者,而其中能做肝移植手术的只有五六千例,从比例来讲相差非常悬殊。器官移植供远远少于求,这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更是全球的现状。所以,急需推进科普力度,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器官捐献的重要性,从而让更多的生命得到拯救。
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176人在川大华西医院完成器官捐献,涉及心、肝、肾、肺和角膜等多个重要器官。截至2025年2月底,四川省共有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46.8万余人;累计完成器官捐献共计1998例,捐献大器官5658个,已让近5000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弘扬大爱、延续生命”,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提升对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的关注度和支持度,才能让更多的生命在爱与奉献中得以延续。
本文介绍了2025年4月3日川大华西医院在都江堰举行的人体器官及遗体(组织)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通过讲述李女士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器官捐献的意义。同时指出当前器官移植供远远小于求的现状,呼吁公众提高对器官捐献的认识并积极参与,以延续更多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