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报道了4月2日在南充科技职业学院举行的以“抗日烽火中的张澜”为主题的第二届张澜生平与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多地的专家学者、张澜家属亲友代表及师生齐聚,围绕张澜抗战时期事迹、思想等展开研讨,还涉及论文评选、各方发言、学术交流以及精彩的文艺演出等内容。
4月2日,一场意义非凡的研讨会在南充科技职业学院盛大举行。此次研讨会以“抗日烽火中的张澜”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北京、江苏、重庆、湖南、深圳、成都、巴中、南充等众多省市的专家学者。同时,张澜家属亲友代表以及南充科院的师生们也齐聚一堂。大家围绕着张澜先生在抗战时期的事迹、思想、学术活动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且细致的研讨,旨在挖掘张澜先生的思想对现代职业教育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本次研讨会的筹备期间,共收到了72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视角,对张澜先生在抗战时期的系列活动、思想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经过严格的评审,最终评选出了一批优秀论文。随后,中华职教社常务理事、张澜职教集团理事长王晓晴,澜之教育基金会常务理事、南充科技职业学院理事长张雯松,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督导专员)徐远火研究员,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王小丁分别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获得者进行了颁奖。
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开幕式上,徐远火热情地发表了致辞。他提到,学校始终秉持着张澜先生“陶铸人才、以为国用”的教育理想,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等独特的办学特色。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将张澜先生的教育理念与民主爱国思想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现代书院育人实践中。比如建立张澜研究中心、开设“张澜书院”、编写《张澜与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张澜文献史料陈列馆等。徐远火还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张澜研究,完善文化育人机制,持续推进“三全育人”、文化育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张澜先生的外孙张学宪代表张澜亲属进行了发言。他引用了“立德立功在汝为,浮云富贵亦何奇。山移志定无愚智,水落痕残识盛衰”,指出张澜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思想教育子女要自立自强,不要贪图富贵。张学宪还感慨地说,虽然张澜先生没有给后代留下任何资产,但却留下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思想与精神宝库。后辈一定要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勇做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中国民主同盟南充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吴薇在发言中表示,张澜先生作为民盟创始人与卓越领袖,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她肯定了南充科技职业学院通过成立张澜研究中心、张澜书院等平台,在挖掘和传播张澜思想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民盟南充市委员会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化与南充科技职业学院的合作,开展张澜思想研究,助力职业教育发展。
在学术交流环节,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张澜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主张、教育实践及民主思想展开了深入交流。张雯松以“论张澜先生的朋友之道”为题,分享了张澜先生朋友之道的丰富内涵、具体体现及当代启示。他强调,朋友之道贯穿在张澜先生的“四勉一戒”中,秉持正直,诚者无伪,诚者无妄,要弘扬张澜先生的交友之道,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学术交流合影
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研究院研究员、张澜外孙女陈和平追溯了张澜先生在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的历史贡献。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党跃武教授就张澜先生在《抗战星期刊》1937年第2期发表的《是非与认识》一文的研究成果做了交流,他指出现代教育者要从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使命的角度,全面把握新时代教育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要素、全过程和全领域。民盟成都大学主委、图书馆馆长桂世权教授以“成都大学高质量创新践行张澜教育思想”为题,分享了成都大学在张澜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育人成就。
深圳笔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CEO卢林发分享了在数字化时代将科技赋能与价值重塑融入张澜研究,探寻张澜历史文献价值的新路径。民盟南充市委员会三级调研员贾德灿交流了张澜先生《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的历史意义及时代价值。民盟常德市委彭梅华浅谈张澜抗战期间诗歌创作的战斗性和艺术特征。
此次研讨会还有一大亮点,那就是精彩的文艺演出。张澜纪念馆精心编排的红色情景剧《澜心家语》,生动地重现了张澜先生在家庭中传承的高尚道德品质和严谨家风家教,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这位民主先驱的家国情怀与人格魅力。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张澜书院的学生们带来的诗朗诵《巨澜奔涌》和合唱《民主之澜》,以深情的朗诵和激昂的旋律,生动展现了张澜先生在动荡年代坚守民主、追求光明的伟大精神。民盟南充市委员会表演的舞台剧《迎接光明》,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生动的表演,重现了抗战时期张澜先生坚定地与共产党合作、共赴国难的历史场景。
情景剧《澜心家语》
诗朗诵《巨澜奔涌》
本次“抗日烽火中的张澜”研讨会在南充科技职业学院成功举办,众多专家学者、张澜家属亲友代表及师生积极参与。通过论文研讨、各方发言、学术交流和文艺演出等形式,深入挖掘了张澜先生在抗战时期的事迹、思想等,彰显了其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也让张澜先生的精神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