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公共安全视频管理条例施行,个人隐私保护再升级 首部公共安全视频管理法规落地,这些安装使用要点你要知道

本文围绕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展开,详细介绍了摄像头安装主体、管理方式、禁止安装区域、视频信息使用规范以及个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的注意事项等内容,旨在让公众了解新规以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4月1日起,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将正式拉开施行的帷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摄像头,那么哪些公共区域可以安装摄像头呢?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权益又该如何得到切实保护呢?新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都给出了明确且细致的规定。

近年来,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推进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双双“电子眼”,时刻守护着我们生活的安全。然而,在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重复建设、非法乱建摄像头的情况时有发生,视频图像信息被随意收集、泄露、滥用等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给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都造成了潜在的隐患。

到底谁有资格安装摄像头?又该如何进行管理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教授刘为军介绍,新规对建设主体进行了严格限定,只有政府有关部门、经营管理单位、负有安全防范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才有权利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其他无关单位和个人则被禁止建设。而且,如果要在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国家机关等涉密单位周边建设系统,还需要事先征得相关单位的同意。

条例还要求,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管理单位要合理确定图像采集设备的安装位置、角度和采集范围,就像给摄像头设定一个“工作范围”,同时还要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让大家清楚地知道自己处于监控范围内。

那么公民如何监督身边的违规监控设备呢?刘为军表示,一般情况下,群众会看到“你已进入视频监控区”这样的提醒。如果发现没有显著标识的摄像头,群众可以向公安机关进行举报,公安机关也会及时处理这些举报。

条例明确规定,有一些特定私密区域是严禁安装摄像头的。具体包括:旅馆、饭店、宾馆、招待所、民宿等经营接待食宿场所的客房或者包间内部;学生宿舍的房间内部,或者单位为内部人员提供住宿、休息服务的房间内部;公共的浴室、卫生间、更衣室、哺乳室、试衣间的内部;以及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后能够拍摄、窥视、窃听他人隐私的其他区域、部位。

除了对安装偷拍设备的人员进行处罚外,酒店、宾馆等经营场所是否要对客房内存在偷拍摄像头负责呢?条例新增规定,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加强日常管理和检查。一旦发现在所列区域、部位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及相关设施的,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公安机关处理。刘为军指出,如果因为经营管理者没有履行义务,导致宾馆的客房等被他人非法安装图像采集设备,那么宾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为了防止视频信息被滥用及侵犯个人隐私,条例也明确规定了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使用规范。视频图像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执法办案和处置突发事件等法定目的。而且,视频图像信息保存期限届满后,对已实现处理目的的应当及时删除。同时,条例对国家机关、个人查阅调取视频图像信息的权限、程序也提出了严格要求。从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安装目的、安装位置,到信息的采集、存储、查阅和使用,条例在每个环节都设立了严格的规定,形成了一个对个人隐私和信息权益保护的完整链条。

很多人会关心,个人能否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呢?条例明确,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

如果个人要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安装前,最好征得邻居的同意或对邻居进行善意提醒,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邻里纠纷。安装时,应精心选择安装位置并调整角度,确保拍摄范围仅限于自家门口必要区域。此外,尽量关闭自动追踪、录音等功能,减少对他人隐私的潜在影响。安装后,必须严格保密,防止信息泄露,不得非法对外提供和公开传播。

本文围绕4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从摄像头安装主体、管理、禁装区域、信息使用规范以及个人安装注意事项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该条例的施行对于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公共安全视频管理条例施行,个人隐私保护再升级 首部公共安全视频管理法规落地,这些安装使用要点你要知道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