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破解隔代教育密码,让孩子健康成长,隔代教育:找准定位,携手共护孩子未来

本文围绕隔代教育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展开,深入探讨了隔代教育中存在的诸如老人溺爱孩子、父母陪伴缺失等问题,并从家长、学校等角度提出了解决措施,旨在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

种子课程助力课后服务,多样选择促学生减负增质。

武汉晚报讯 江岸区长春街小学校长 周欢

在当今社会,隔代教育已然成为中国家庭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年轻父母们每日为了生活奔波忙碌,工作压力如影随形,无奈之下,只好将孩子交给家中老人照顾。然而,这种看似常见的家庭育儿模式,却也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问题,让众多年轻爸妈陷入了沉思:该如何去权衡“老人带娃”的利弊?隔代教育过程中,又有哪些方面需要格外注意?怎样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与关怀?老人和孩子的父母在隔代教育里,各自又应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呢?### 老人过度溺爱,孩子变得任性身为校长,在学校里我常常会遇到前来咨询隔代教育问题的家长。不少年轻父母满脸忧虑地向我们反映,老人带孩子时过于宠爱,导致孩子变得非常任性,他们却不知该如何是好。在隔代教育中,老人对孩子的溺爱的确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是引发家庭矛盾、造成孩子出现一些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六年级学生小宇(化名)的家长就曾被这个问题困扰得焦头烂额。小宇刚上一年级时,在学校里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上课时也总是坐不住,严重影响课堂纪律。老师多次与小宇的父母沟通交流,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后来,在一次家访中,班主任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原来,小宇从小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老人对他十分溺爱,几乎从不批评他,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会满足。班主任和小宇的父母、爷爷奶奶进行了一场长时间的深入交谈,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一指出来,着重强调了老人对孩子的溺爱给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给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此后,小宇的父母调整了工作安排,尽可能自己带孩子。爷爷奶奶也改变了教育方式,不再一味地溺爱孩子,而是慢慢给孩子立规矩,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时间,小宇那些不好的习惯都逐渐改掉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还结交了不少好朋友。### 弥补缺失的陪伴,关键在于质量在隔代教育中,除了老人对孩子的溺爱备受关注外,不少年轻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将孩子完全交给老人照顾,自己很少陪伴孩子,这也引发了不少问题。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尤为重要。父母的陪伴能够有效减少孩子的焦虑情绪,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变得更加自信,同时也有助于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对于那些确实因为工作繁忙,无法时刻陪伴孩子的父母来说,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陪伴的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质量。即便工作再忙,父母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例如,每天下班回家后,全身心地陪孩子玩一会儿游戏;或者在孩子睡觉前,给他们读读绘本、讲讲故事;到了周末,带孩子去户外散散步,亲近大自然;放假的时候,来一场亲子游,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只要父母用心去陪伴孩子,哪怕时间不长,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从中汲取到成长的力量。### 家校携手,共同引导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究竟该如何进行呢?在我看来,无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老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作为学校,我们也肩负着引导隔代教育、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中遇到问题的责任和义务。我们长春街小学一直高度重视家校合力育人,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有效的沟通,不断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针对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还经常组织专题讲座,邀请专家为家长们出谋划策。此外,学校还创新了家校育人新模式,创办了全国首档家校育人有声栏目《春天讲堂》,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资源,帮助家长们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除此之外,学校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劳动课程等,让学生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减少对大人的依赖。### 校长支招,培养“会关心人的孩子”在隔代教育中,老人往往更容易对孩子产生溺爱,这种“无微不至”的爱实际上是一种“过度保护”,会对孩子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建议,老人在带孩子时可以遵循“三不原则”:不包办、不溺爱、不越位。“不包办”就是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吃饭、穿衣、整理书包等;“不溺爱”是指当孩子犯错时,要及时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而不是一味地纵容;“不越位”则是要求老人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做法和决定。同时,老人还可以通过阅读育儿书籍、参加家长学校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我们学校的家长学校《春天讲堂》栏目,目前已经开办了420多期,其中不乏关于隔代教育的专题内容,深受家长们的欢迎。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老人带娃还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一个懂得关心他人的孩子比成绩优异的孩子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老人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感恩他人,比如让孩子帮忙做家务、给长辈捶背、为同学提供帮助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隔代教育并非洪水猛兽,只要老人、父母都能找准自己的正确定位,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人物简介]周欢,中共党员,高级教师,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校长。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先进个人、湖北省教育学会小学品德专业委员会先进个人、武汉市教育学会第九届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首届武汉市十佳大队辅导员。荣获武汉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武汉市“课内比教学”竞赛“一等奖”、武汉市思政“金课”奖,2024年入选荆楚名师名家(武汉市名校长)工程。

本文聚焦隔代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剖析了老人溺爱、父母陪伴缺失等问题,提出老人遵循“三不原则”、父母注重陪伴质量、家校携手引导等解决办法,强调各方找准定位、相互配合,可让孩子在爱中健康成长。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破解隔代教育密码,让孩子健康成长,隔代教育:找准定位,携手共护孩子未来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