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L3级自动驾驶热潮背后:概念混淆与法规空白,车企加速L3级自动驾驶布局,“高阶智驾”营销隐患凸显

本文聚焦于当下车企在政策利好与技术进步推动下加速L3级自动驾驶落地布局的现象,分析了L3级自动驾驶成为新卖点背后存在的隐忧,包括车企宣传中概念混淆给消费者带来的安全风险,探讨了L3级自动驾驶量产所需的多方面配合以及“高阶智驾”这一营销话术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呼吁相关部门解决法规问题并明确“高阶智驾”定义。

在当下,政策的利好消息不断传来,技术也在持续进步,在这双重力量的推动之下,车企对于L3级自动驾驶的落地布局正在全面且快速地加速。就在日前,奇瑞、广汽、极氪这三家车企相继发布了各自的智驾方案,并且还披露了L3级自动驾驶的量产时间表。与此同时,小鹏汽车、长安汽车也公布了L3级自动驾驶的落地时间,一场关于L3级自动驾驶的竞赛已然拉开帷幕。

在如今车市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L3级自动驾驶作为一种过渡性技术,正逐渐成为车企吸引消费者的新卖点。这无疑为车企争夺未来市场份额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然而,新技术在即将量产的前夕,也存在着一些隐忧。随着市面上大量L2级智能车的涌现,不少车企在新品宣传时,常常有意无意地将L2和L3的概念进行混淆。这种混淆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不少消费者在驾驶L2级智能车时,竟然大胆地双手放开方向盘,任由车辆自动驾驶。要知道,这一行为给自身以及周围交通参与者的安全都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L2级属于“人机共驾、驾驶员全程主导”的模式。具体来说,L2级系统可以借助全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功能来辅助驾驶,但是驾驶员必须全程监控路况,双手不能长时间离开方向盘,这只能算是部分自动驾驶。而L3级则是“系统主导,驾驶员有限脱离”。在特定的环境,比如封闭的高速公路下,L3级系统可以完全接管驾驶任务。不过,一旦系统发出接管请求,驾驶员必须立即做出响应。由此可见,L3级自动驾驶并非是完全自动驾驶,而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它与L2级的核心差异主要体现在驾驶任务的主导权上。

作为辅助驾驶与高级自动驾驶的分水岭,L3级自动驾驶的大规模量产,并非仅仅依靠技术层面的支撑就可以实现,它还离不开政策立法、基础建设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尽管深圳、北京、重庆等地已经相继出台了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管理法规,但是在L3级自动驾驶状态下,交通事故的责任划分仍然有待进一步明确。这也就意味着,L3级自动驾驶功能要大规模推向市场,除了技术要达到成熟之外,还需要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与有力支持。

在刚刚落幕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指出,目前我国仍处于全民智驾而非全民自动驾驶的时代。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尽快解决L2、L3级自动驾驶的相关法律法规问题,这无疑给相关部门提出了紧迫的要求。而L4级自动驾驶则需要积累经验、稳步推进,现阶段并不适宜提出全民自动驾驶的目标。

然而,当下不少车企在宣传新品时,都使用了“高阶智驾”这一表述。但实际上,现在所谓的“高阶智驾”大多是基于L2级或L2+级开发的。依据SAE制定的标准,L3级仅仅是中级自动驾驶,高阶智驾至少要对应L4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目前国内市场上还没有一款车能够达到L4级,甚至符合L3级的国产量产车都尚未上市。由此可见,所谓的“高阶智驾”更多的是一种营销话术。

但这种营销话术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它混淆了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认知。不少消费者将辅助智能驾驶与高阶智驾混为一谈,对智驾新车的辅助驾驶功能过度信任,这无疑给交通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事实上,目前国内尚无任何官方或权威机构对高阶智驾作出明确定义,这就导致不少车企自行定义高阶智驾,进而造成了消费者的认知混乱。因此,相关部门或权威机构尽快对“高阶智驾”予以明确定义,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的认知标准,已经刻不容缓。

本文围绕车企加速L3级自动驾驶布局展开,指出其虽成为新卖点但存在概念混淆、法规待完善等问题,同时揭示“高阶智驾”多为营销话术且影响消费者认知,呼吁相关部门明确法规和定义,以保障交通安全和消费者权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L3级自动驾驶热潮背后:概念混淆与法规空白,车企加速L3级自动驾驶布局,“高阶智驾”营销隐患凸显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