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2024 – 2030年)》展开,介绍了规划区域的范围、特点,如丰富的自然保护地、多样的生态系统等,还提及了新物种的发现以及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做的数据建设工作,强调了保护该区域的重要意义。
3月18日,一则关于生态保护的重磅消息传来,记者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2024 – 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与公众见面。相关负责人兴奋地表示,这份精心编制的规划如同为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绘制了一幅清晰而宏伟的蓝图,它的发布标志着成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征程上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里展示的是成都市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展示平台,它就像是一扇了解成都生物多样性的窗口,通过它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这片土地上生命的丰富与奇妙。
再看看这张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区位图,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片区域的具体位置。该区域东起彭州市白鹿镇,西至大邑县西岭镇,南自邛崃市火井镇,北到彭州市龙门山镇,涵盖了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5个县(市)的2个街道14个镇。其区域总面积达2485.71平方千米,占成都市面积的17.33%,属于“岷山 – 横断山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中南段。
值得着重关注的是,规划区域内自然保护地的数量十分丰富。这里面包括1个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和3个风景名胜区,总面积高达1680.26平方千米,占优先区域总面积的67.60%;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到1464.95平方公里,占比58.93%。这片广袤的区域宛如成都市的一道坚实生态屏障,同时也是世界上亚热带山地动植物资源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岷山和邛崃山系大熊猫、川金丝猴、四川羚牛等多种珍稀濒危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基因交流通道,就像是这些珍稀动物的“生命家园”。
这是核查现场图片,科研人员们在这片充满未知的区域里进行着细致的探索。
瞧,核查过程中还发现了珍稀濒危植物钟花淫羊藿。在过去的两年里,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对优先区域进行了19次认真的核查,有了令人惊喜的发现——79种科考报告中未曾记录的物种。这些新物种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更凸显了该区域作为珍稀物种栖息地的重要价值。像光叶玉兰和钟花淫羊藿等珍稀濒危植物的发现,无疑为这片区域增添了独特的生态魅力。
同时,根据实地调查和遥感解译的结果,优先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类型被划分为7类,分别是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其他生态系统。这片区域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带谱,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当之无愧是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
这又是一张核查发现珍稀濒危植物光叶玉兰的图片,它静静生长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见证着生态的美好。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可没少下功夫。他们依托核查数据,建立了成都市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并构建了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展示平台。通过在自然保护区布设的红外相机以及新布设的60台红外相机,科研人员们获得了5000多张生态系统、植被类型、植物及生境照片,采集了约50G的照片和视频。这些宝贵的数据就像是一把把钥匙,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为未来的生态保护工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相关负责人郑重地表示:“保护好优先区域,对于维护成都市生态平衡、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保护这片区域,我们能够促进岷山和邛崃山系野生动物的扩散和基因交流,为珍稀物种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栖息环境。”
本文围绕《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2024 – 2030年)》,介绍了规划区域的范围、自然保护地情况、新物种发现、生态系统类型等内容,还提及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做的数据建设工作,强调了保护该区域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筑牢生态屏障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