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T2航站楼项目建设现场,介绍了该项目的建设情况、重要意义,重点阐述了其数字化建设的创新举措及应用,展现了传统基建与数字时代的深度融合,还展望了项目投用后的便利。
当你站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东侧的高地上极目俯瞰,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数十台塔吊如同钢铁巨人,它们的臂膀在湛蓝的天幕下缓缓转动,仿佛在有条不紊地书写着建设的篇章。混凝土泵车的长臂高高伸向半空,像是在向天空致敬,将混凝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需要的地方。工人们则如同勤劳的蜜蜂,在钢筋森林之间来回穿梭,忙碌而有序。每隔五六分钟,就有航班在不远处开放运行的东西跑道平稳降落,巨大的轰鸣声与建设现场的嘈杂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建设交响曲。这里,就是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T2航站楼项目的建设现场,一座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的“钢铁巨兽”正从图纸上的蓝图,一步步跃入现实世界。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T2航站楼项目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云南省的重大工程,更是“全国引领性和省级示范性”劳动竞赛——云南民航“强基拓线”工程建设劳动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承载着昆明市“空中门户”辐射南亚东南亚交通升级的殷切期待,它的建成将极大提升昆明在国际航空领域的地位,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这里也成为了中国基建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场,为我国基建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月28日午后,强烈的日光炙烤着大地,但T2航站楼南段工地却丝毫没有受到炎热天气的影响,依旧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专注地绑扎钢筋,每一根钢筋都被他们小心翼翼地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仿佛在搭建一座未来的钢铁城堡。5G无人塔吊则在一旁大显身手,它们吊装的钢构件精准地落入预定位置,就像训练有素的舞者,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土方车在工地上来回穿梭,将沙土运至填方区域,扬起阵阵尘土。安装在塔吊大臂上的鹰眼摄像头就像一双双锐利的眼睛,将施工画面实时传回指挥中心,让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工地的动态。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工程建设的项目经理王超头戴安全帽、身穿工服,他指着眼前已完成隔震层和到达层核心区混凝土底板浇筑的施工现场,自豪地介绍道:“你现在看到的包括行李机房在内的到达层已经初具雏形。”王超说,目前有1600余名工人同时在工地上作业,他们采用跳仓法划分多个作业面,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个舞者都在自己的舞台上发挥着作用,保证了工程进度能够有序推进。同时施工的还有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团队,两个团队相互配合,共同为项目的建设贡献力量。
而在不远处的北段工地,由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施工团队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主体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施工。部分砼结构已完成到站坪层标高,展现出了良好的建设进度。“由于北段建设涉及综合交通枢纽(GTC)区域,要衔接6号线和9号线地铁、渝昆高铁以及公路引桥,工艺更加复杂。”王超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北段工地的建设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精细的管理,施工团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记者从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了解到,T2航站楼是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的核心工程,分北段、南段两个施工标段,于2024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9年竣工。T2航站楼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两个标段均涵盖土石方、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装饰装修以及机电安装等多项工程内容。如此庞大的工程规模和复杂的工程内容,无疑对建设团队的能力和经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南北标段的施工交响曲中,蕴藏着精妙的数字化建设节拍。依托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搭建的数字建造平台,T2航站楼项目自设计阶段便全面采用BIM建造技术。通过三维数字化模型,实现了从设计到施工的精准管控,彻底颠覆了传统平面图纸的二维工作模式。建设团队不仅能够对地铁接驳区、高铁穿越段等复杂节点进行毫米级模拟,提前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更能通过南北段基坑支护与高铁隧道的三维空间避让分析,化解施工冲突,为多制式交通立体衔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技术人员祝赫指着施工现场对记者说:“那里是渝昆高铁的一个下穿隧道顶部,作业人员正在进行发泡混凝土浇筑。T2航站楼建设不仅工程量巨大,还涉及多个建设单位,因此精准地了解工程衔接细节尤为重要。”
这种颠覆传统的建造方式正渗透到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王超在手机上打开由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牵头研发的智慧工地系统,向记者展示了其强大的功能。劳务实名制系统详细记录着每个工人的技能证书和体检数据,确保施工人员的素质和安全。实时监控通过GPS定位、鹰眼摄像头、塔吊防碰撞系统等,实现了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监管,让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环境监测(PM2.5、噪音)、隐患随手拍等功能,保障了施工的质量与安全。连土方运输车都装有GPS和称重系统,当某辆土方车超速行驶时,调度中心会立即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及时调整。“我们会及时进行调整。”王超坚定地说。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矗立在南段的2台5G无人塔吊。操作员王师傅站在塔吊脚下,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由多个摄像头合成的三维视图,轻轻一推摇杆,20米外的塔吊吊臂便稳稳地抓起钢梁。“以前爬50米高的驾驶室,夏天铁皮舱内温度超过40摄氏度。现在不仅安全,效率也提高了。”他感慨地说。这些“钢铁巨手”的每个动作都经过BIM模拟,激光扫描仪会在吊装完成后自动比对实物与模型的偏差,精度达到毫米级,确保了施工的准确性和高质量。
展望未来,当T2航站楼投用时,旅客从渝昆高铁长水机场站出闸,穿过与航站楼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中心,只需10分钟即可抵达登机口。此刻正在浇筑的混凝土楼板下,预留了地铁线的穿行空间;钢结构大厅的地下层,藏着未来S2卫星厅的接驳通道。这些超前设计让人感慨,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一座在建的航站楼,而是正在编织的立体交通网,它将极大地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傍晚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地,建设进度并未因夕阳西沉而减缓。在这片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的战场上,传统基建的粗粝质感与数字时代的精密美学正在深度融合。机械的轰鸣声直抵耳畔,我们仿佛听见了云南对外开放的新节拍——这座“空中丝路”枢纽,终将成为滇中新区最有力的心跳,为云南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本文介绍了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T2航站楼项目建设情况,它是云南省重大工程,承载着交通升级期待,也是中国基建数字化转型实践场。项目施工繁忙,分南北标段,采用多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系统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5G无人塔吊等设备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未来投用后将构建便捷立体交通网,实现传统基建与数字美学融合,助力云南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