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起儿童因食用奶酪棒卡喉导致不幸身亡的案例,医生提醒部分食物易造成孩子窒息,同时列举了其他不宜喂给孩子的食物,并详细介绍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使用方法及适用情况,旨在提高家长对儿童饮食安全和急救知识的重视。
在3月2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综合ICU主任叶盛,于其社交平台分享了一则令人痛心的病例。
近日,有一位奶奶给孙子吃了一根奶酪棒,孩子吃得过于兴奋,一不小心就呛到了,奶酪棒瞬间卡在了气管里。孩子的脸顿时憋得发紫,连声音都发不出来。奶奶见此情形,立刻运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并且拨打了120。然而,孩子由于缺氧时间过长,大脑受到严重损伤,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生命。
无独有偶,同样的悲剧在江苏也上演了。3月28日,江苏南通一名2岁男童在家中边跑边吃奶酪棒时突然倒地。母亲发现后,马上尝试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但可惜未能成功。孩子被紧急送往医院后,最终宣告不治。
医生特别提醒,投喂孩子以下这些食物很容易造成窒息。
△奶酪棒
叶盛主任表示:“呼吸道异物导致的窒息是我们ICU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像奶酪棒、果冻、坚果、葡萄这类光滑的食物,特别容易滑进呼吸道,从而造成窒息。”而且4岁以下的幼儿气管较细,吞咽和咀嚼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家长在给孩子投喂奶酪棒、果冻、坚果、水果等食物时,一定要格外留意。
除了容易噎住孩子的食物之外,以下这些食物也千万不能喂给孩子。
一是一切含酒精的食物,例如酒心巧克力、醉虾、醉蟹等。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代谢酒精的能力比较弱,即使少量摄入酒精,也有可能导致肝损伤,甚至引发脑损伤或者死亡。
二是5岁以内的儿童应尽量避免饮茶。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会引起消化道黏膜收缩。
三是蜂蜜。蜂蜜中常常混有肉毒杆菌,1岁以下的婴儿肠道发育还不完善,屏障功能比较弱,即便吃进去很少的肉毒杆菌,也容易在肠道中繁殖,产生肉毒毒素,进而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严重的甚至会有致命风险。
四是腌制品。腌制食品通常含盐量较高,会加重孩子肾脏的负担,不利于孩子建立清淡饮食的健康习惯。而且部分腌制食品含有致癌物质亚硝酸盐,所以尽量让孩子少吃或者不吃。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异物卡喉的情况十分常见且紧急。
⚠️⚠️⚠️
及时、正确地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挽救孩子生命的关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海姆立克急救法并非百分百有效,其效果主要与孩子的年龄以及所吞咽的食物有关,但它仍是目前公认的气道梗阻现场急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那么,如何正确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呢?
适用症状
当患者因异物(如食物、玩具)完全阻塞气道时,会表现出双手呈“V型”手势抓颈,无法说话,很快呼吸就会停止,接着出现抽搐,最后陷入昏迷。
如果患者还能够发声或者呼吸,那就属于不完全气道梗阻,此时无需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应该鼓励患者自主咳嗽,以便排出异物。
标准操作
针对成人
操作口诀为“剪刀、石头、布”。“剪刀”是指两个手指并拢,放在肚脐上方两横指的位置;“石头”是指一手握拳,放在“剪刀”上方停住;“布”是指另一只手变成布包住拳头,然后快速向内、向上冲击上腹部,直到异物排出。
针对肥胖者和孕妇
采用胸部冲击法。施救者站在患者背后,双臂从患者腋窝下环抱其胸部,右手握拳置于患者胸骨中部,另一手握紧此拳向后冲击数次,直至异物咳出。
针对婴幼儿
自救法
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如果身边无人或者身边人不会海姆立克急救法,孩子可以使用自我腹部冲击法。
具体步骤为:首先寻找身边硬实的物体,比如桌角、椅背、沙发角等;然后同样用“剪刀、石头、布”的口诀正确找到腹部的受力位置;最后借助物体向上、向内反复冲击腹部,直到异物吐出。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大家,应避免让低龄孩子食用容易引起噎食的食物,如奶酪棒、坚果、果冻等。如果孩子突然出现无法呼吸、不能发声、憋气、脸色发紫等窒息症状,应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并尽快呼叫专业救护人员。
本文通过两起儿童因食用奶酪棒卡喉身亡的案例,提醒家长要关注儿童饮食安全,避免给孩子喂食易噎食物以及不宜食用的食物。同时,详细介绍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适用情况和操作方法,强调了在紧急情况下正确施救的重要性,以减少儿童因异物卡喉导致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