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5年一季度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开局情况,包括财政科技支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等数据增长,以及围绕打造全国科创高地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还介绍了相关科技创新成果体系对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武汉经开区和区内龙头企业的突出表现,最后提及湖北省科技厅未来的目标和规划。
近日,由湖北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在武汉联合组织举办了“创响荆楚·创新策源”2025年一季度媒体交流会。在此次交流会上,湖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镧透露,湖北省科技创新工作在2025年呈现出开局快速、起步稳健、势头良好的发展态势,顺利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会议中了解到,截至2025年2月底,湖北省在财政科技方面的支出达到了71.6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高达55.46%;全省技术合同的成交总额更是达到了1033.48亿元,同比增长了40.52%。这两项数据的显著增长,充分体现了湖北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大力投入和积极成效。
为了达成打造全国科创高地的宏伟目标,湖北省在2025年伊始便迅速发力。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通过“新年第一会”“新春第一会”的形式,分别召开了2025年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以及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系统且全面的部署。与此同时,湖北省科技厅积极推动创新体系“强核”、创新力量“筑峰”、科研攻关“攻坚”、产研一体“融合”、科技改革“突破”等五大行动,形成了政策与行动双轮驱动的良好局面。
今年3月,湖北省正式印发并实施了《湖北省“61020”科技创新成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据湖北省科技厅资源配置处处长周云峰介绍,《实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构建一个“61020”科技创新成果“培育—遴选—应用”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其创新之处在于,它能够为全链条的科研攻关、全方位的成果转化以及全过程的机制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这一科技创新成果体系与湖北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紧密联动,尤其是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被誉为“中国车谷”的武汉经开区为例,这里集聚了10家整车企业、14家整车厂以及500余家知名零部件企业。区内年工业总产值超过3500亿元,GDP超过2200亿元,产业集聚效应十分明显。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武汉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00家,企业总量突破2000家,在三年内实现了四倍的增长;规上企业研发支出增速达到48.7%,超出全市平均值47个百分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56亿元,连续三年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50%,高于全市20%。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武汉经开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强劲动力。
在众多企业中,龙头企业的表现尤为亮眼。东风研发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东风汽车持续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转型。2024年全年,东风汽车销售新能源汽车86.1万辆,同比增长64.4%,其中自主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81万辆,同比增长122.5%;战新产业营收和战新产业投资均较上年有所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东风汽车在自主研发方面投入巨大,自主研发品牌研发投入强度达8%以上。其中,马赫超级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7.06%,龙擎3.0智慧动力链更是以51.08%的动力链效率创造了行业新高,持续引领着汽车产业的升级发展。
另一家备受瞩目的企业是芯擎科技,该公司专注于高性能车规级芯片的产品开发,并成功跻身国内外多个“全球独角兽”榜单。芯擎科技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年均研发投入近5亿元人民币,2019 – 2027年规划总投资70亿元,致力于跻身国际汽车芯片公司第一集团行列。
芯擎科技自主研发的“龍鹰一号”芯片,是国内首款车规级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它打破了高性能车规级芯片被国外垄断的局面。自2023年起,该芯片陆续在吉利、一汽、长安、沃尔沃等多家车企的主流车型上得到应用。“目前,搭载芯擎芯片的汽车已经遍布中国、欧洲、美洲和东南亚。”上述负责人补充道。
“科教优势是湖北最大的优势,科技创新是湖北最鲜明的标志”,张镧表示,接下来,湖北省科技厅将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这一目标,持续构建高能级创新格局、打造高层级科创平台、推进高水平科研攻关、促进高质量成果转化、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全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的同时,奋力跑好二季度“接力赛”,为服务全省支点建设注入更多的科创动能。
本文介绍了湖北省2025年一季度科技创新工作取得“开门红”,财政科技支出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增长。围绕打造全国科创高地,省厅推动五大行动并实施相关成果体系建设方案。该体系与重点产业紧密联动,武汉经开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区内龙头企业表现突出。未来,湖北省科技厅将继续发力,为全省发展注入科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