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具身智能“泡沫论”:资本短周期与硬科技长周期的碰撞 从具身智能“泡沫论”争议,看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定位

本文围绕具身智能“泡沫论”展开,介绍了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的观点及引发的争议,分析了争议本质,还提及政府扶持政策、投融资热度等情况,最后探讨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定位问题。

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具身智能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3月30日,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现身2025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投资年会,针对近日舆论热议的具身智能“泡沫论”给出了最新回应。他明确表示,具身智能肯定要经历泡沫期,而且未来一定会出现“DeepSeek时刻”(DeepSeek即深度求索)。此前,朱啸虎“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的言论,在创投圈和具身智能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朱啸虎认为,当下具身智能行业缺乏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但由于行业内共识高度集中,资本仍然存在退出的机会。

然而,对于朱啸虎的观点,业内存在诸多反对的声音。经纬创投创始人张颖在朋友圈发文指出,人形机器人赛道必定能诞生大公司。他认为“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是大赛道,百花齐放,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

这场关于具身智能“泡沫论”的争议,其本质是资本短周期回报逻辑与硬科技长周期发展规律之间的冲突。具身智能“泡沫论”的支持者认为,朱啸虎的退出本质上是对“伪需求”的剔除。当企业无法回答“谁会花十几万买机器人干活”这一问题时,退出是对LP(有限合伙人)负责的理性之举。他们强调,资本需要回归理性的算账逻辑,要将资本效率、商业本质和行业周期作为基础的判断要素。

而反对者大多是技术信仰派,他们坚信具身智能赛道前景广阔,需要秉持长期主义的眼光。除了部分持反对意见的投资人发声外,多位具身智能领域的创业者也公开表示,AI(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并非能快速盈利的项目,不能仅仅依据眼前所见就否定未来。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3月,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具身智能”一词首次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各地政府随即密集出台扶持政策。比如,北京市计划在2025 – 2027年投入资源,加速实现具身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在投融资领域,具身智能的热度也掀起了新的浪潮。根据IT桔子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26日,我国具身智能领域在2025年共发生投融资事件42起,投资金额达42.21亿元。这一数字是2024年具身智能投资事件数量的50%,并且远超2023年全年的29起。国资与科技巨头持续加码,面对这种顶层设计下的行业前景,资本和市场显然需要更多的耐心。况且,目前具身智能领域部分技术仍处于摸索阶段,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来跨越技术鸿沟,助力构建产业生态。

此次具身智能“泡沫论”的相关争议,促使各方重新审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定位。在全新的科技时代,需要新的投资哲学。这就要求资本接纳技术发展的非线性特征,既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又要有务实的考量。既不能因为短期内难以看到盈利前景就匆忙离场,从而错失技术爆发带来的红利;也不能一味沉溺于技术理想,而忽视其商业可行性。

本文围绕具身智能“泡沫论”展开,介绍了朱啸虎的观点引发的争议,分析了争议本质是资本短周期回报与硬科技长周期发展的冲突。同时提到政府扶持政策和投融资热度,强调资本在科技创新中要接纳技术发展的非线性,兼具长远眼光与务实考量,找到合适的投资定位。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具身智能“泡沫论”:资本短周期与硬科技长周期的碰撞 从具身智能“泡沫论”争议,看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定位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