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探秘上海检察数智办案辅助模型的神奇之旅,上海检察数智化:从0到多的司法变革之路

本文聚焦上海检察机关自2023年以来在数智办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详细介绍了其研发10类常见刑事案由数智办案辅助模型的过程,包括从激活内部数据到个罪突破、全市共用,以及模型在案件办理各环节的具体应用,还提及了AI多模态应用拓展和全方位赋能等情况,展示了数智化对检察工作的深度赋能及未来发展规划。

自2023年起,上海检察机关紧密贴合一线办案的实际需求。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大语言模型所具备的快速识别案件要素、泛化能力强以及准确率较高等显著特点,以此为契机,精心研发完成了涉及危险驾驶、故意伤害、盗窃等10类常见刑事案由的数智办案辅助模型。时光流转至2025年3月,这10类案由的数智办案辅助模型已全面上线,其强大的覆盖能力使得全市近70%的刑事检察案件都能从中受益,切实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0到1:探索用好用足检察数据的实践之路

上海检察机关深知内部数据的价值,积极致力于激活这些沉睡的数据。2023年,他们以当年案发量第一的危险驾驶案件作为切入点,以采集数据、治理数据、用好数据为主线,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通过自行研发智能辅助办案模型,开展了全方位赋能案件全流程在线办理的深度应用,真正做到了用好检察数据这座“富矿”。具体而言,他们以危险驾驶起诉书、不起诉决定书,以及法院判决书、裁定书为切口,与高校展开紧密合作,运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先进技术手段,自动精准识别、提取文书中事实、量刑、程序等要素,将2020年以来的文书进行结构化处理,形成了一个拥有340多万条数据的基础数据库。此后,承办人每生成一份法律文书、每收到一份判决书,模型都会对文书自动进行结构化处理,并归入基础数据库中。经过反复训练,模型提取要素的准确率超过了99%。

从1到10:通过个罪突破,实现全市共用

2023年底,危险驾驶案件智能辅助办案模型成功上线。此后,上海检察机关与国家级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开合作,启动了其余本市常见案由的文书解析工作。同时,他们大胆引入新技术,成为首个在检察工作网部署算力资源和基础大语言模型的省级检察院。

借助基础大语言模型多层次深度学习、复杂模式识别和长文本信息处理的强大能力,他们对常见罪名的主要法律文书(包括起诉意见书、起诉书、不起诉决定书、判决书等20余万份)进行了全要素解析,形成了一个超3000万条数据的基础数据库。以混合专家(Mixture of Experts,简称MoE)模式调优智能辅助办案模型,即由业务骨干组建团队,再根据不同案由组成小团队,分别基于业务理解和案由特征分类梳理业务规则,研发多个基于案由的智能辅助办案模型,并将结构化解析的文书语料进行投喂训练,从而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

智能辅助办案模型的研发初衷就是为检察官减负、增能。在案卡填录、文书拟制等环节,模型尽可能做“减法”,减少检察官的工作量;而在审查处理、精准量刑和监督线索挖掘等工作中,模型努力赋能做“加法”,更高质效地辅助每一个案件的办理。

辅助证据审查、事实认定

例如,当检察官在办理盗窃案件时,模型能够自动识别并标注“手段”“数额”“次数”“财物类型”“退赃退赔”等要素,并结合案发特点、构成要件进一步细分为“入户盗窃”“扒窃”“多次盗窃”“超市盗”“医院盗”等15类情形。这一功能有效辅助检察官梳理案情、准确把握事实、案件性质、争议焦点和法律适用。

提出量刑建议

例如,检察官在办理危险驾驶案件时,根据个案酒精含量、车辆类型、事故程度、到案情况等关键情节,模型会基于历史数据设定的53条推荐规则以及基于法律、司法解释规定设定的44条推荐规则,通过自动解析定罪量刑要素,可以精准推送同类历史案件诉与不诉的比例、起诉时的量刑建议等。2023年12月,危险驾驶新的司法解释出台后,通过同步调整模型规则,及时帮助检察官准确把握“从旧兼从轻”原则,更快地促进新标准的统一实施、更好地规范新旧法的适用。

支持法律文书制作

在足量语料数据的支持下,模型还可以支持制作多类文书文稿供检察官参考决策。比如,模型对定罪量刑要素自动抓取、分析后,在推荐案件审查结论和量刑建议的同时,对适用认罪认罚的案件会同步生成认罪认罚具结书。

助力审判监督履职

检察官在收到判决书后,可同时调用模型对裁判结果进行智能审查,对诉判情况进行119个全要素比对,通过内嵌的监督规则,自动提示诉判不一等审判监督的各种可能项,有效避免线索流失、监督延迟。

推进法律适用统一

在个案办理中,模型在定罪量刑指控、公诉策略谋划、审判监督辅助过程中,可以确保同类案件适用同一规则。模型亦可以从宏观层面发现类案办理中存在执法司法标准不一的现象,比如在危险驾驶案件数智办案辅助模型实际运行中,就发现相关区级司法机关对“现场查获后接民警电话二次到案可否认定自首”的差异;在故意伤害案件数智办案辅助模型运行发现了“赔偿谅解和刑事和解如何界分的不一”;在盗窃案件数智办案辅助模型运行中发现了“提前缴纳罚金是否可酌定从轻处理”的不同等。模型可以迅速将法律适用标准、工作规范传递到每个检察官和每件案件,也可以以此启动公检法会商,形成法律适用共识,助力统一法律适用,防止自由裁量权滥用。

加强案件质量管理

模型设置了偏离度的节点控制,当检察官的审查决定严重偏离模型数据时,模型可通过权限管控和偏离度提示,强化个案管理,同时防范廉政风险。比如模型推荐起诉而检察官拟不起诉,模型推荐适用实刑而检察官拟适用缓刑的,模型会要求检察官说明个案处理或量刑建议的理由,并回填审批表发送至分管院领导。此外,模型根据偏离节点控制的后台数据,定期对不采纳模型推荐的案件进行定期分析、研判以确定是否需由案管部门和检务督察部门跟进评查、核查、追责。

深化社会治理

基于文书全要素结构化的数据可为犯罪趋势、规律、特征分析,嫌疑人被害人画像,社会治理堵漏建制等提供支持。比如针对帮信罪,通过大语言模型准确区分单位犯罪、个人犯罪,自动识别电信、银行等行业从业人员,作出建议宣告职业禁止的提示,助力预防“重操旧业”再犯罪。又如,通过对犯罪情节与刑罚的相关性分析,也可为刑事司法政策调整提供数据量化支持。

从无感赋能到有感体验:不断拓展AI多模态应用

2024年10月,为了丰富大模型的检察应用场景,上海检察机关引入国产基础大语言模型进行适配性改造。通过对话窗口的问答式交互,为检察官提供智能问答、外语翻译、文档伴读、智能检索、案例检索、智能审校等6类服务。比如“智能审校”能够助力检察官一键“改错”,有效提升文书报告的准确性。2025年3月,在国产大语言模型接入DeepSeek模型(32B)后,检察干警可以在多个大语言模型间任意切换,获取前述6类服务。

从单兵作战到1 + 1>2全方位赋能:打造检察履职全能助手

2024年底,上海检察机关上线了集办案环节、办案流程、办案行为、法律文书、案卡信息等个案办理,以及办案规范、综合检索、AI助手、自我管理于一体的捕诉个案全景地图,并实现与数智办案辅助模型的定罪量刑要素自动提取、同类案件推荐、量刑建议辅助、裁判结果智能审查、捕诉案卡自动回填等6类应用场景全面对接。这一系统集成全面赋能检察官严格依法、公正、规范办理每一个案件。

数智办案辅助模型的研发应用是上海检察机关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司法办案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到今年年底,该模型将有效扩展至近20类刑事案由,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的通用办案模型也在同步研发中,预计能在年底覆盖“四大检察”主要业务类别。

本文全面介绍了上海检察机关数智办案辅助模型的研发历程、应用效果及未来规划。从最初激活内部数据的探索,到个罪突破后全市共用,模型在案件办理的多个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辅助证据审查、量刑建议、文书制作等。同时,不断拓展的AI多模态应用和全方位赋能系统,进一步提升了检察工作的质效。未来,数智办案辅助模型将持续发展,有望覆盖“四大检察”主要业务类别,为司法办案带来更深远的变革。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探秘上海检察数智办案辅助模型的神奇之旅,上海检察数智化:从0到多的司法变革之路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