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京津冀地区的海葬情况,介绍了天津、河北推行海葬的成果、服务举措以及未来京津冀三地在殡葬领域的合作方向,展现了海葬作为生态安葬方式的发展趋势和积极意义。
在生态安葬的潮流中,天津和河北等地的海葬服务正不断发展完善,为民众提供了更加绿色、环保且惠民的殡葬选择。
自1990年起,天津便积极推行海葬。截至目前,已有3万余份骨灰在此处进行海葬,参与的家属人数接近6万人次。天津市民政局殡葬事业管理处副处长韩勇透露,海葬服务规模实现了巨大的飞跃。最初,每年仅有200余人次参与海葬,而如今,这一数字已接近4000人次。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逝有所安”的基本需求,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提升海葬服务质量。
韩勇表示:“我们在服务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考量。从船只场景的布置,营造温馨庄重的氛围,到服务的礼仪,展现对逝者的尊重;再到后期的祭奠安排,都做了细致的规划。今年4月4日,我们专门举办了一场海上公祭活动,让参加海葬的家属能够有机会进行祭扫,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同时,我们还在服务总站建设了一个小型的海葬纪念广场,为海葬家属提供了一个专门的祭奠场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命回归自然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海葬这种方式。”
随着惠民殡葬政策的深入推进,骨灰海葬作为一种公益普惠的生态安葬方式,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由财政经费补贴,服务全程免费,且不保留任何骨灰,这不仅有效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还顺应了群众多样化的安葬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殡葬移风易俗。河北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殷玉倩介绍,自愿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人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殷玉倩介绍道:“河北省自1997年开展海葬以来,截至目前,全省已有9000多名逝者的骨灰安眠在大海之中。为了进一步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我们一直在积极开展节地生态安葬试点单位建设。去年,全省已验收了30个节地生态安葬试点。我们希望以这些试点为典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逐步普及节地生态安葬。”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京津冀三地共同组织海葬活动的第六个年头。三地民政部门表示,将紧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殡葬领域的合作,携手打造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刘涛强调,要不断优化生态安葬服务,鼓励各地结合现代科技,探索更多创新的节地生态葬式葬法,同时积极推行集体公祭活动,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
天津、河北海葬的发展成果及服务举措,包括天津海葬规模的扩大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河北海葬的开展情况和节地生态安葬试点建设。同时提到京津冀三地共同组织海葬活动六年,未来将深化合作,优化生态安葬服务,探索创新葬法,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推动殡葬移风易俗和生态安葬的发展。本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