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腮腺囊性肿物来袭,如何识别与预防?听医生怎么说 警惕日常习惯中的健康杀手——腮腺囊性肿物

大二学生小李因熬夜备考出现右侧面部麻木,最终被诊断为右侧腮腺囊性肿物的经历,随后湖南妇女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张许霞医生科普了腮腺囊性肿物的成因、症状、高危人群、预防方法以及医生提醒等内容。

在湖南妇女儿童医院耳鼻喉科的诊室里,面色苍白的大二学生小李(化名),身体颤抖着,满脸惊恐地诉说着:“医生,我右边脸好像不对劲,感觉木木的……”就在两周前,他还在为了考试成绩,熬夜苦读,全力备考。谁能想到,这突如其来的右侧面部麻木,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让他瞬间陷入了无尽的恐慌之中。

一开始,小李以为只是熬夜过度引发的面部神经炎。那种麻木的感觉,就仿佛有一层无形的“麻木纱”轻轻覆盖在脸上,使得皮肤对外界的感知变得极为迟钝。无论是用手轻轻触碰,还是做一些简单的面部表情动作,都好像隔着一层东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感觉异常的情况逐渐加重,还时不时地出现刺激性咳嗽。当看到B超报告上“右侧腮腺囊性肿物”这几个刺眼的字时,整个宿舍都炸开了锅。好在经过手术治疗和一段时间的康复,小李逐渐恢复了健康。这段经历也让他深刻地意识到,健康隐患很可能就隐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之中。

为此,湖南妇女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张许霞医生专门为大家科普关于腮腺囊性肿物的相关知识。

腮腺囊性肿物:从何而来?如何识别?

腮腺,作为人体最大的唾液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腮腺囊性肿物是指在腮腺组织内形成的含有液体的囊性结构。其常见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先天因素:在胚胎发育时期,导管发育出现异常,导致液体潴留,进而形成肿物。

②炎症刺激:反复发生腮腺炎或者受到细菌感染,会诱发腮腺组织发生病变,增加肿物出现的几率。

③外伤影响:当腮腺导管受到损伤后,唾液无法正常排出,积聚在一起就容易形成囊肿。

四个典型症状需警惕:

①耳下无痛性肿块(约蚕豆大小):在不经意间,可能会发现耳下出现一个无痛的肿块,大小大概和蚕豆差不多。

②进食时耳前区胀痛(按压可能有弹性):在吃饭的时候,耳前区会出现胀痛的感觉,用手按压时可能还会有弹性。

③面部麻木、肌肉僵硬(压迫面神经时):如果肿物压迫到了面神经,就会出现面部麻木、肌肉僵硬的症状。

④吞咽困难或言语障碍(极端压迫喉部):在极少数情况下,当肿物极端压迫喉部时,会导致吞咽困难或者言语障碍。

高危人群与科学预防:

易发人群:

长期熬夜、免疫力低下者:这类人群由于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偏好高糖、辛辣饮食者:高糖、辛辣的食物会对腮腺产生刺激,增加患病的风险。

有涎石症或腮腺疾病家族史者:遗传因素在某些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相关疾病史,患病的可能性会相对较高。

预防建议:

1、保持口腔卫生:每日规范刷牙,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确保牙齿和口腔得到彻底清洁,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细菌逆行感染的风险。

2、调整饮食习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如橙子、菠菜),为身体补充充足的营养,增强免疫力;同时,要少食刺激性食物,减轻对腮腺的刺激。

3、定期自查与体检:平时可以经常触摸耳下区域,留意是否有异常肿块。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医生提醒:早发现是关键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张许霞医生指出:“腮腺肿物初期症状隐匿,但拖延治疗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若出现以下情况,建议立即就诊:

面部麻木持续超过48小时:如果面部麻木的症状长时间不缓解,很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需要及时就医排查。

耳下肿块短期内明显增大:短时间内肿块明显增大,说明病情可能在快速发展,必须引起重视。

吞咽或说话时伴随压迫感:这可能意味着肿物已经对周围组织造成了压迫,需要尽快进行检查和治疗。

健康是人生的基石,而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在忙碌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业和事业,更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希望小李的故事能成为一面镜子,让我们在面对健康问题时不再惊慌失措,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有问题及时就医。

本文通过大二学生小李患腮腺囊性肿物的经历,引出张许霞医生对腮腺囊性肿物相关知识的科普。详细介绍了肿物的成因、症状、高危人群、预防方法以及医生提醒,强调了早发现早治疗和日常预防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关注自身健康,以科学积极的态度应对健康问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腮腺囊性肿物来袭,如何识别与预防?听医生怎么说 警惕日常习惯中的健康杀手——腮腺囊性肿物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