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深圳特区45年,宝安改革群像闪耀时光

本文聚焦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这一重要节点,着重讲述了宝安这片承载深港文化根脉的土地在改革浪潮中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宝安区政协开展的宝安口述史征编工作,以及宝安在改革开放中的探索与成就,最后提及口述史后续工作安排和征集相关线索。

改革浪潮涌动,时代涛声依旧

今年,正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站在这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坐标上回首往昔,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宝安这片充满魅力且承载着深港文化根脉的热土。多年来,宝安始终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同频共振,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时光回溯到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这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随后,在1993年1月1日,宝安正式撤县建区。在这期间,宝安经历了一段从传统农业摇篮到现代工业新城的改革蝶变期。曾经的宝安,农业是主要产业,一片片农田、荔枝林构成了它的底色。然而,随着改革的春风吹来,宝安人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踏上了工业化的征程。

为了深入触摸这段滚烫的历史,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宝安区政协聚焦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延续开展了 宝安口述史(第二季)征编工作。此次征编工作精心挑选了原宝安县不同领域的20名建设者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着在宝安这片沃土上发生的、与城市相交融的敢闯敢试的奋斗故事。

点击回顾👇

循着历史的足迹,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宝安的巨大变迁。当曾经郁郁葱葱的荔枝林逐渐让位给标准化厂房,当“三来一补”企业的星星之火点燃了工业化的曙光,当一辆辆“打工仔”的摩托车汇入基建热潮,当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在阡陌间播撒下共同富裕的种子,宝安人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完成了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城区基因的重构。他们的奋斗为深圳书写“春天的故事”注入了澎湃的基层活力,在南海之滨镌刻下了生动的奋斗印记。

这里,跃动着改革基因的强劲脉搏。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宝安不断探索前行。从村村通水泥路到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这一转变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更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借外汇额度维护加固西海堤到用标准化厂房筑巢引凤,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推动了工业的蓬勃发展;从种植荔枝、改造鱼塘到探索出“宝安创汇鲜活商品生产的成功模式”,实现了农业的转型升级;从“宝安县党员十先锋”评选到“镇镇办党校”育人才,加强了党组织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宝安在改革开放中艰难突围,而这些宝贵的探索,也为中国县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这里,闪耀着穿透时光的改革群像。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一个个时代“探路者”、改革“先行者”涌现出来。他们面对“村村穷、户户苦”的困境,以超前的眼光布局“三来一补”工业矩阵,用“贷款建厂房”的魄力打破发展的桎梏;面对“党组织薄弱”“党员队伍不强”的质疑,用“带头致富”的实际行动坚定了群众对发展的信心;面对“集体经济性质及分配”的争议,用“股份制改革”的创新实践推开了共同富裕的大门。

“干工作、发展经济,必须大胆进行改革与探索,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这是他们改革的决心;“我们响亮地对广大农村党员提出明确口号:‘敢不敢带头劳动致富,能不能领导群众致富’”,这是他们对发展的担当;“我们从走上工业化道路的第一天就意识到要牢牢将土地抓在手里,从不肯轻易卖出土地资源”,这是他们对未来的远见;“我连续63天每天骑自行车到财政局‘讨钱’,最后财政局局长都怕见我了,想办法批了5万元钱”,这是他们为了发展的执着。他们的故事里,既有运筹帷幄的智慧,也有脚踏实地的坚守;既有突破藩篱的勇气,更有为民造福的赤诚。

目前,宝安口述史(第二季)征编工作已顺利完成。即日起,宝安日报将以全媒体方式共分 20期连续重磅推出征编工作成果 。同时,同步启动宝安口述史(第三季)线索及人物筛选工作。此次拟精选1993年1月(宝安正式撤县建区)至2004年1月(深圳启动全面城市化)期间,来自不同领域的宝安建设者代表,讲述在这片热土上亲历或见证的敢为人先的奋斗故事,带人们感受改革基因在宝安的代际相传,让我们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勇毅前行。

征集令

本文围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详细介绍了宝安在改革进程中的蝶变,通过宝安区政协开展的口述史征编工作,展现了宝安在不同方面的改革探索和建设者们的奋斗故事。目前第二季口述史征编完成即将推出成果,同时启动第三季相关工作,旨在传承改革基因,激励人们在新时代继续奋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深圳特区45年,宝安改革群像闪耀时光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