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家“两新”政策下设施农业的升级改造展开,介绍了山东等地老旧设施改造情况,以及各地设施农业在科技加持下的发展,还展望了未来设施农业的多种发展方向。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今年“两新”政策持续加力扩围,设施农业被新纳入支持范围,且更新改造工作将率先从设施种植业拉开帷幕。记者在深入采访中发现,国内各大设施蔬菜优势产区积极响应,正紧锣密鼓地推进老旧棚体结构改造和基础生产设备更新。
山东作为设施农业大省,在此次设施农业改造浪潮中表现突出。这段时间,潍坊市昌乐县开启了大规模的蔬菜大棚更新改造工程,对186个蔬菜大棚进行全面升级。其中,最先完工的7个大棚已经投入使用,棚里种植的西瓜长势喜人,预计还有十几天就能采摘上市。
种植户 赵忠修:“4月初西瓜成熟的时候,正好是市场供应最缺的时候,那时候一斤西瓜能多卖四五块钱。”
赵忠修还告诉记者,以往每年只能种植两茬西瓜,而如今借助改造后的大棚,却能种三茬。这一变化得益于将过去保温效果欠佳的低矮塑料膜小棚,替换成了高达七八米的土墙式日光温室大棚。这种新型大棚极大地改善了保温条件,为西瓜的生长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棚的保暖性能,棚膜起着关键作用。一家棚膜厂的销售员表示,现在本应是销售淡季,但由于瓜棚改造工程对棚膜的需求量大增,他们收获了不少订单。
昌乐天合塑业销售部 员工 肖立娟:“很多农户看到他们基地上用了这种大棚膜之后,从外地来的订单也多了,和我们签合同的也越来越多了。”
据了解,一个大棚的改造工程,不仅仅是更换棚膜,钢材、棉被等施工材料都需要进行换新升级。目前,山东正在整县推进老旧低效设施改造,大力推广高效宜机棚型,积极建设大跨度钢构大棚、大型连栋温室等高端设施,计划完成30个县(市、区)的老旧设施改造提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设施植物环境工程团队首席专家 程瑞锋:“全国设施农业的总面积达4200多万亩,其中接近两千万亩都需要进行升级改造。改造涉及到各种建筑资产投资,将带动水泥、钢筋,墙体加薄膜和保温被以及温室内部的水肥机等产业的发展,总体体量应该在8000亿元以上。”
设施农业升级改造 迎更多“跨界发展”机遇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各地设施农业的升级改造,不仅带动了钢筋水泥、薄膜棉被等原材料的市场需求,更显著提升了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
在位于河北衡水的智能番茄大棚里,土壤传感器时刻不停地收集着土壤和栽培基质的温湿度、酸碱度、养分数据。
平台的AI“大脑”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精准计算出当前番茄生长最适宜的水肥配比和灌溉时间,随后滴灌带就将水肥输送到每一株番茄苗。精确到小数点的施肥浇水方式,不仅能把番茄的糖度提高10%至20%,产量提升20%,还能节约一半的水,减少40%的施肥量。
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芯数字农业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胡建龙:“以前是凭感觉,感觉温度上来了,就想着应该开风口了。改造之后,有传感器会明确告知温度达到了28.5℃,并且能提示应该在什么时间开风口。”
如今,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正在为设施农业的现代化、高效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浙江平湖的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记者看到在生菜的种植过程中,机械臂、自动化轨道等智能化设备的加入,使得生菜的种植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运行。这套企业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能够自动判断蔬菜生长状态、提醒采收。如今,系统已经收集了25亿条农业种植数据,为作物生长提供了一套更精细的管理模式,实现一年种植生菜不少于10茬。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研究员 杨其长:“在农业领域里面,设施农业跟现代科技结合非常紧密,同时设施农业的需求也推动了现代科技发展。这种升级改造,从提高生产效率,到劳动效率、机械化率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未来设施农业还有“N种”打开方式
设施农业不仅可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还具有突破自然条件限制的优势。那么,未来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还有哪些呢?
记者来到四川天府新区,一座20层的垂直植物工厂映入眼帘。踏入这座无人化工厂,记者看到在立体栽培区中,精度达0.01毫米的伺服电机机械手正在有序种植新一茬的叶菜。在人工光育苗室里,LED光源通过动态光谱调节模拟日出日落,构建出比自然环境更适宜作物生长的“人造生态”。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研究员 王森:“植物工厂占地面积是200平方米,栽培架栽培面积只有100平方米,但实际上我们每年可以生产15茬叶菜,每年产量是50吨,生产效率跟同面积大田相比提高100倍以上。”
高效、高产背后的秘密在于,200平方米的植物工厂内布置了200多台(套)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温度、湿度、营养液浓度、光照强度等14项参数。而对于20层高8.8米垂直植物工厂来说,上下环境的均匀性需求十分突出。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周波:“监测到数据之后,通过一些智能决策算法,指挥决策执行机构,比如:空调、通风、均匀性通风管道来解决问题,实现均匀性。”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蔬菜不仅能“住进”大楼,还能住进集装箱里。在山东武城,蘑菇的种植与当地的空调产业实现了“跨界合作”。
这个蘑菇舱内,4个智能传感器会实时自动跟踪蘑菇菌丝生长情况并预测其产量,调整舱内湿度、温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参数,模拟出适合蘑菇生长的环境,一个舱七天就可以供应市场1500斤蘑菇。
本文介绍了国家“两新”政策下设施农业的改造情况,山东等地积极推进老旧设施改造,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各地设施农业通过引入智能设备提升了科技含量,提高了生产效率。未来,设施农业还有垂直植物工厂、集装箱种植等多种发展方向,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