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这一重要改革,介绍了改革的背景、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探讨了从师资力量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推动改革落地见效的方法。
如今,随着一本本《体育与健康》教材被孩子们欢快地装进书包,健康教育以独立课程内容的崭新姿态,正式与每一位小学和初中学生“亲密接触”。自去年秋季学期起,健康教育被正式纳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这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深远的重要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
在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初步实践后,新课标落地的成效究竟如何呢?结合前期的跟踪观察以及深入的调研结果,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长期专注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的上海体育大学教授陈佩杰,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指出:“健康教育走进《体育与健康》课程,走进学校的课堂教材,这无疑是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让改革真正取得实效并保持长效,还需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教育在教师力量、教学方式以及育人成效等方面的持续跟进。”
筑牢身心健康根基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助力儿童青少年实现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在重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里,健康教育不再像以往那样零散且仅侧重于与运动相关的内容,而是以独立课程内容的形式,成为了五大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两个板块之一。
依据新课标,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总共设置了116个课时,广泛涵盖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的内容,成功构建起了五维一体的健康教育全新体系。学生的教科书主要呈现健康教育、体育文化以及体育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按照年级进行编写,每个年级都有一册专属教材。同时,新课标着重强调,每学期都要安排专门的课时来保障健康教育的教学,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和完整。
陈佩杰教授强调:“青少年健康教育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关乎着亿万家庭的幸福与安宁,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坚实根基。”他进一步表示,我们应当始终坚定不移地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落实课标当作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健康意识、健康素养以及健康行为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则是他们获得和养成这些品质的基本途径。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健康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实用技能,进而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补强师资力量短板
健康教育成为学校课程的“标配”,这一转变打破了传统体育课“重运动技能、轻健康知识”的局限,也使得体育课的“升级”成为了必然趋势。而在这场“升级”工程中,师资力量作为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从整体情况来看,尽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探索与发展,但我国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陈佩杰教授分析指出:“此前的职前教育体系并没有充分重视对健康教育的培养,这导致从该体系毕业的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的意识、素养和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同时,职后教育体系的培训也未能有效地聚焦和提升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能力。”在他看来,要补齐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短板,需要从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值得一提的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章节已经明确提出,要“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面对时代对体育教师健康教育专业素养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主力军,专业院校(体育类院校及师范类高校)应当首先更加重视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和教学实践的培养。
陈佩杰教授针对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首先,要明确专业定位,丰富职前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教师为目标,适当增加健康教育类课程的学分和比重。同时,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构建以健康教育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学实践模式,积极与卫生保健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以此提高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质量。从长远角度来看,专业院校应该紧密对接学校健康教育的人才需求,积极开展相关的双学位教育。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修读运动公共健康专业,获得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资质的双认证。对于条件相对欠缺的学校,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专业的形式,学习更多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提升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探索AI赋能模式
在更新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推动教学创新同样是有效落实新课标的关键所在。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的变革”。
陈佩杰教授认为:“在学生健康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的监测、测评、预警、咨询以及干预等环节。在身体健康方面,人工智能具备运动行为追踪、个性化运动方案制定与饮食管理、健康档案记录等多种功能。结合可穿戴设备与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能够显著提升健康教育的便捷性、趣味性、真实感以及个性化程度。”他同时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在促进学生健康教育领域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还有很大的探索和实践空间。
为此,他列举了多个具体的应用方向,希望这些方向能够在未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例如,要重视累积学生的身心健康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大型健康监测与预警模型,为每位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健康档案,从而实现健康问题的早期发现与及时干预;融合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学生健康教育的混合式学习课程和数字教材;构建校园智能化硬件设施,通过智能课桌调节学生的坐姿、利用智能对话系统辅助心理干预、借助AI手语翻译系统帮助听障儿童学习等,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围绕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这一改革展开,阐述了其重要意义、面临的师资短板问题以及可借助的AI赋能教学创新方向。强调了要筑牢青少年身心健康根基,从师资培养和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推动改革取得实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