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基金招商赋能,看宜宾如何实现产业“从无到有”奇迹 宜宾:以基金招商之钥,开启产业升级大门

本文聚焦宜宾市的招商引资模式创新,详细介绍了其在2025长三角投资推介会的成果,深入分析了基金招商模式的优势、作用及对产业升级的意义,同时阐述了宜宾营商环境改善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展现了宜宾在产业发展上的理性选择与创新精神。

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区域竞争的重要领域。然而,随着产业发展阶段的推进以及发展要素资源的改变,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创新与变革迫在眉睫。

3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宜宾市2025长三角投资推介会暨项目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上,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美誉的宜宾收获颇丰。此次活动共签约项目达130个,签约总金额高达493.3亿元。

晚霞映照下的宜宾三江口,风景如画。(视觉中国 图)

近年来,宜宾依托众多龙头企业,推动多个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例如,以宁德时代为依托,集聚了120余个动力电池产业正负极、结构件等配套项目,构建起全国最为完备的动力电池产业生态;依靠高景、英发德耀等龙头企业,落地晶硅光伏产业硅料、硅棒等35个项目,率先在全省完成晶硅光伏全产业链布局;借助中国中车等企业,累计签约新型储能产业项目14个,初步完成从研发集成到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环节的布局;在奇瑞集团的带动下,引进福然德、博耐尔等30余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整车本地配套率不断提高。

可以说,宜宾多个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背后都离不开多元化产业基金矩阵的有力支持。目前,宜宾已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产业基金投资最为活跃、布局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相较于传统的土地招商、政策招商等模式,基金招商具有显著优势。它引入了市场化风险把关机制,紧密围绕产业发展,更加高效、精准和专业。一方面,产业投资基金的投放不仅仅关注单个项目,更着眼于相关行业和产业的整体发展,有助于避免单一项目的过度竞争,专注于补齐产业链的短板;另一方面,基金招商为地方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全链条的产业发展要素。

在宜宾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过程中,注重从六个方面进行“蓄势赋能”。其中包括建立与头部资本常态化联系机制,头部资本处于产业生态圈前沿,拥有丰富的投资项目储备和资本运作经验,能够弥补政府视野的局限;构建与高能级企业集约式招商机制,头部资本对优质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后,以批发式、集约式的方式推荐给本地政府,可显著提升招商效率和效益;重视借势培养本地专业团队,借助头部资本的专业研判能力,通过派驻人员跟岗学习、项目研判、不定期培训等方式,提升本地团队的专业能力,打造一支“懂投资、懂产业、懂谈判”的招商引资人才队伍。

由此可见,如果说传统招商模式更倾向于一次性合作,那么基金招商模式则能为地方产业生态优化、招商理念和人才队伍升级带来长期的积极影响,更有效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等的集聚。

事实上,宜宾通过基金招商模式登陆长三角,不仅达成了具体的项目合作,还能收获向外借势引智等综合效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是国内各类产业基金最为活跃的区域,具有开放的优势,对产业发展动态和创新趋势的把握也更为敏锐。与基金投资机构达成意向合作,有助于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风险。

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岛,充满科技感与活力。(视觉中国 图)

这实际上是在为城市的产业升级孵化更多的创新火种。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一些产业升级的契机正在孕育之中。要抓住这些机遇,让创新的星星之火形成产业升级的燎原之势,离不开各类基金的支持。这就要求注重早期投资和对小规模项目的扶持。

以今年开年以来迅速出圈的“杭州六小龙”为例,它们的成功与杭州多层次、多元化的科创基金生态密切相关。推动更多基金向上游科技端和下游应用端延伸,完善创新火种的孵化生态,是为未来的创新和产业突破奠定基础。

从产业领域来看,宜宾在瞄准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推动基金进一步深化细分产业领域,向新型储能、数字能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拓展。基金不仅要助力既有产业做大做强,更要为未来产业的培育提供支撑。

宜宾在过去几年内实现了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体现了其敢于投资未来的前瞻性产业发展思维。通过升级基金招商模式,有望为宜宾创造更多“从无到有”的产业升级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推介会上,宜宾市属国企与8家基金投资机构达成意向合作,共建通用人工智能、新型储能制造及应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9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均聚焦于未来产业。这表明宜宾在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上与基金投资机构达成了共识。

当前,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创新进入活跃期和加速期,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宜宾适时升级产业基金矩阵,以“基金 + 产业”为引擎,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以“基金 + 场景”为抓手,为项目落地提供应用场景;以“基金 + 科技”为驱动,为创新创造提供活力;以“基金 + 环境”为保障,为企业集聚营造良好生态。这是宜宾积极顺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趋势的体现,为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03

“从无到有”是奇迹,更是理性选择

推出基金招商2.0模式,是宜宾适应新的招商要求和产业、科技创新变化的重要举措。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营商环境的优化至关重要。宜宾升级基金招商模式,正是其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的一个体现。

宜宾主导产业的快速升级,得益于城市营商环境的全面改善,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到发展要素短板的补齐,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视觉中国 图)

在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方面,2024年开展的“局长跑流程”活动,压减审批环节29%,缩短审批时限42%。

宜宾营商环境的改善,为产业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提供了关键支撑。如今,宜宾多个产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在新兴产业领域,动力电池产业连续2年产值超千亿元,产销占全国15%以上、全球10%以上;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突破640亿元,获批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新型储能产业从无到有,仅一年产值就突破25亿元,被授予“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称号。

白酒产业作为宜宾的传统主导产业,依然保持在全国头部阵营。2024年,以五粮液为代表的酒企稳健发展,全市白酒产量达21.3万千升,营收超2000亿元,利润超470亿元,以不到全国白酒行业1/12的产量,实现了全国白酒行业1/4的营收和1/6的利润。

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主导产业的稳定发展,共同推动宜宾成为近年来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全口径税收突破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300亿元。

宜宾的发展既得益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也为宜宾加快招商模式转型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硬实力支撑。产业基金矩阵的建设离不开财政实力的支持,而财政实力突出正是宜宾的重要比较优势。宜宾正形成一种“营商环境改善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反过来推动营商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

尽管当前产业基金在全国广泛发展,部分地方存在跟风现象,但宜宾更多地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宜宾在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上也体现了这一点。

从动力电池到光伏产业,宜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奇迹。这与宜宾自身的发展资源禀赋密切相关。宜宾地处云贵川三省交汇处,拥有金沙江、岷江、长江三大水系,是水电大市,发电装机容量980万千瓦中,绿电占比85%。这种绿色资源优势和水运优势,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产业提供了低成本的绿色能源和运输便利。可见,“从无到有”并非盲目决策,而是基于比较优势的理性选择。

宜宾在适时升级产业基金矩阵和谋划产业升级路径的过程中,既展现了敢于创新、突破地域限制的勇气和魄力,又体现了坚持、务实的长期主义精神。

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使快速发展的宜宾保持着自身的节奏和平衡,也改变了外界对内陆城市的固有印象。

海报设计 牛嘉良

本文全面介绍了宜宾市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特别是基金招商模式的优势和成效。宜宾通过多元化产业基金矩阵助力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拓展未来产业领域。同时,注重营商环境的优化,形成了产业升级与营商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宜宾的发展体现了因地制宜、理性选择的发展策略,以及敢于创新和坚持长期主义的精神,为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基金招商赋能,看宜宾如何实现产业“从无到有”奇迹 宜宾:以基金招商之钥,开启产业升级大门

评论 抢沙发